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2021年国庆报道,官方主流媒体该怎么做?_资讯_鲸平台
2021年国庆报道,官方主流媒体该怎么做?
2021.09.23 11:44 陈安庆

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国之盛事,万众欢腾。

 

现代社会媒体竞争激烈,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党报党刊党网在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同时,也强调开脑洞,越来越比拼创意连连。

 

各官媒都为搞好国庆报道尽其所能,殚精竭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于9月17日-9月20日在河北大厂影视基地进行录制。晚会将于10月1日晚在CCTV-1综合频道、CCTV-3综艺频道播出。

 

今年国庆期间和往年还不一样,有鉴于新冠疫情的小部分地区发生,防疫这根弦不能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秋国庆期间不提倡聚集和聚会。此外,中国疾控中心也发布重要提醒,中秋国庆假期旅行归来,建议自我观察14天!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国庆新闻报道,是检验新闻记者扎实的采访能力、专业的提问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清晰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细致的观察、判断能力的综合“阅兵场”。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重磅推出《新闻记者2021年国庆报道实用手册》,希望给全国新闻记者在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助力,同时也为新闻业务研究者提供思考启发。

 

刚过完中秋节,还有几天又到了国庆节了,我们知道国庆报道,一直是官媒各大媒体的“重头戏”。

  一、国庆报道媒体安全生产要点

1、重视播出政治导向问题,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2、增强媒体阵地意识,全力做好编排播出报道的整体报道统筹部署。

3、创新思路,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报道和传播效益最大化。

具体细节:

( 1 )加强保密教育管理,严防宣传报道安全事故。

( 2 )总结以往国庆宣传成功经验,充分调动资源,制定详细方案。

( 3 )强化各项保障,认真开展安全排查。

( 4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各环节安全万无一失。

二、把握好整体策划报道战略

  实际上,国庆报道,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传统媒体比的是政治站位、强化舆论引导、创新报道手段。

基本传播构架是——观照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注重大小结合、新旧交融。

  党报党刊做国庆报道,离不开三板斧,也就是回顾 展望 激情——国庆报道的几个套路性议程设置构架。

   媒体在做重大时政报道时,不能简单处理,而要加强策划,形成新闻强势,补齐时效性短板,与新媒体“抢”新闻。新闻策划不仅可以使报道主题更鲜明,还能发挥报道优势,形成舆论声势,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报道质量。

   主调:国家层面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城乡日新月异,凸显变化,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精神风貌,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突出爱国主义主题,诠释国家庆典与人民的关系。

( 1 )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发展成就

( 2 )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成果,以及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

( 3 )反映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成就。

( 4 )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及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主题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成果。

( 5 )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

报道形式:以“组合式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形成报道专题

  宏观:祖国发展、国际地位、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的力量变化

  微观:最有看点的是民生报道 物价、人民幸福感、家庭的变化、服饰的变化、教育的变化等

  横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经济、政治、外交、展望、法治、党建、社会、艺术、文学

  纵向:时间轴,回顾历史,从纵向角度回顾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

  既要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视角,点面结合,全景化、全方位、多角度,重点把握时间线、事件线、主题线联结。

三、国庆报道主题宣传,活动策划方向

  1、共和国故事汇活动

  2、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3、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

  4、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

  5、各类群众性国庆庆祝文化活动

四、走、转、改画风,短、实、新报道风格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新闻报道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1、可看性要强,不能宽泛而空、大;所以我们可以用小切口引进大主题。比如想要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义务教育的普及,可以先从一个小学的一个孩子入手;想要报道脱贫的成就,不能先列数据,而应该深入贫困地区采访脱贫者,从如何脱贫、脱贫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相对具体的细小的字切口入手。

2、更贴近民生,媒体的主要受众就是老百姓。政策带来的切实福利也只有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才能切身感受。72年的发展,可以说贯穿人的一生。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老人,都能体现国家的发展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

3、报道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等较为宏观的主题,可以从72年的变化入手,具体展现历年的成就。

4、从外部环境侧面报道。通过采访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友人,通过表现外国人对中国的客观评价等都能侧面反映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五、重点把握国和家两个向度——国之典,民之庆

1、国——新生与变革

( 1 )新中国档案、共和国足迹

新中国成立72周年——建设成就展示,经济、政治、外交、展望、法治、党建、社会、艺术、文学。

( 2 )我和我的祖国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折射时代历史变迁,重点是小视角里的大变迁。

( 3 )普天同庆各地欢腾

中央媒体可重点报道国庆前的北京,以民生视角,记录国庆前北京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可喜变化,采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和民间的节庆内容,除反映北京的活动外,反映上海、天津、广州、沈阳、西安、南京、武汉、长沙等城市十一当天庆祝活动的报道……报道气氛热烈、轻松活泼。

2、家——家春秋里的故事

爱家、爱亲人、爱家乡、爱土地、爱祖国,阐述国家和人民之间的政治纽带、利益纽带、情感纽带。

 发动市民讲述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故事,引领市民感受生活的巨变和城市的发展,具体做法:

( 1 )征集今昔对比的老照片

( 2 )策划举办短视频大赛:面向广大网友,征集正能量短视频

典型案例:

①我的名字叫国庆:全媒体发声,寻找名字叫“国庆”的人,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国庆”们所做、所见、所闻、所感。

②我的全家福:老照片,家春秋,时代变迁,人和时代的际遇,以小见大,影像志,民族志。

③我的搬家故事:搬家生活改善、物质生活和住房变迁,折射城市和家庭富足。

④我和国旗合个影:加强互动,群众参与,激发爱国情感。

⑤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讲述自己传家宝的故事,展示新中国的伟大变迁。

3、城市发展变迁

( 1 )家乡话说家乡美

( 2 )一首歌一座城

  如以往央视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在全国收集遴选代表不同城市的歌曲,70首歌 曲,每一首将传递一座城市的性格,每一首将寄托一个群体的乡愁,每一首也将见证一段共和国成长历程的光辉岁月。

4、聚焦国庆庆祝、百姓旅游与幸福生活

( 1 )常规的叙事结构模块:①国庆要闻 ②光辉岁月 ③神州新貌 ④祝福祖国

( 2 )重点:节庆活动、公益活动、旅游与幸福生活。

( 3 )媒体的操作,重点聚焦国庆期间,旅游和加班的人——一“游”,二“乐”,三“忙”,四“美”,从服务政治,到兼顾民生,将视线和镜头转向民间。

   由于疫情防控,外地远地不好去,但是近郊旅游还是可以搞的,为民众节日生活提供实用信息,方便群众到城市的近郊出行:

①国庆期间如何分流游客。

②景区假期有优惠。

③国庆假期交通路况信息,指导和指挥交通运行,提醒听众谨慎驾驶,文明出行。

5、聚焦人物

( 1 )献礼建国72周年,《寻找共和国同龄人》

  这种报道适合省级和地方媒体,长期生活在某地工作的老人,如老军人、老模范、老艺人、老教师、老医生、老村干等,分享自己的经历,征集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业,在所征集各行各业中,选出最具代表性人物进行报道。

  记录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 2 )人物访谈《72年· 72人》

采访行业先行者、领军人物,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

( 3 )纪录片《祖国知道我》

  比如几年前湖南卫视的一个策划,辗转大半个中国、行程超10万公里,制作推出纪录片《祖国知道我》,记录当下为了祖国和人民,在特殊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物故事。

6、融媒互动——国庆快闪活动

   原创短视频征集比赛和歌唱祖国快闪系列活动。比如2年前各地媒体快闪活动——《我和我的祖国》,形式新颖,群众易于参与,“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尝试多机位联动MV形态拍摄,多机位与无人机精密配合。

7、微观层面操作中的一些细致方向

 比如:

「国庆特别报道」沉甸甸的幸福感

   

「国庆特别报道」奋斗的身影是最美的风景

   

「国庆特别报道|矢志报国攀高峰

  山河无恙,家国梦圆。这一年的“团圆”如此来之不易。

  在国庆、中秋佳节千家万户团圆之际,仍有许许多多科研工作者放弃休假,加紧攻关,以科研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

国庆特别报道|小区里的安防能手——街头巡查,疏堵保畅  

  「国庆节特别报道」“红马甲”擦亮文明底色

 

国庆长假特别报道:身边的公卫医生——上门访视,病人舒心

 

宏观层面展现成就辉煌,展现疫情之下的正能量,披荆斩棘、克难前行,震撼人心的中国力量!

偏市场化的媒体会在这一期间做“吃、游、购、娱”的假日消费民生服务内容,其实这些也非常重要,实用有针对服务性。

 

此外,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直播、特刊、MV、H5、微电影、短视频—主流媒体在国庆节前后推出一批形式多样、 主题鲜明的融合报道新品。

 

这些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全天候、全方位、 立体化在网上网下激发了广大读者及网友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

 

当前,一些主流媒体在内容产品化、信息视觉化、新闻视频化、传播情感化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也获得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不过,舆论引导如何真正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拼的其实还是创意!

  六、回头看传统媒体黄金期2009年时,顶尖媒体是怎么做的呢?

 

多年前,《南都周刊》策划的《60年新词语》系列报道,每周一篇,《1984~1989:最后的精神贵族》、《1989~1994:市场大潮席卷而来》、《1999~2004:新世纪,新生活》、《2004~2009:时间又开始了》。分别展现某一个年代的生活细节,然后加上历史背景,如讲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起歌来,一片情……亲个嘴就是耍流氓》、《录像厅里的江湖》,讲最近的《房奴年年有,那年特别多》、《去香港打酱油》等文章。

 

《南方周末》推出了其“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可以回顾,不能回头》,导语揭示了其报道主题:60年沧桑巨变,国家独立之历史使命业已达成,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主题。当此之际,理应在重温、重申“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和自信中,百倍强调“让每一个中国人也站起来”,让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同时圆满,让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并免于恐惧和匮乏的世界降临我们强大的祖国。专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六十年家国”、“国家机器”、“人的崛起”、“纸上春秋”、“资治通鉴”、“60年  60人  60问”。

  新华社的《瞭望东方周刊》既有自身的创新,也有对其他媒体的借鉴。2009年37期封面专题为《大阅兵》。38期封面专题为《建国工程师》。39期封面专题为《建政者》,包括“钟子云:初入哈尔滨”、“崔义田:为大上海‘清创’”、“接管胡同”、“马专员进城”一组文章,参考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策划。第40期的封面报道为《以创新之心眺望2049》,以“新领土”、“新空间”、“新能源”、“新城市”、“新唐朝”一组10篇文章构成,紧凑、简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新社旗下的《中国新闻周刊》提前2个月就介入国庆报道,在制作了6组封面报道,每组由10篇文章构成。分别是《理想中国》、《民主中国》、《财富中国》、《自由中国》、《开放中国》、《希望中国》。《理想中国》,勾勒、回顾和重温上世纪前半叶那些新中国的奠基者和开国者们对新生的共和国的理想和期盼,对比现实,我们这些后来人、追随者可以明白哪些做到了,哪些淡忘了,哪些还需要继续努力。中间4期,则是对国家立国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历史大潮中公民个人命运的梳理和呈现,中国过往60年的波折、苦难、进步和成就以及未来的繁荣和发展,都与此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希望中国》,则邀约李金华、魏明伦、江平等9位名人撰稿,通过他们的笔,描绘2049年也即建国100周年时中国的希望和愿景。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中国新闻周刊》做了完美的诠释。

 

视角一向独到的《三联生活周刊》从2009年初就开始推出60周年国庆报道,从第4期(1月份)开始,封面印上了“共和国60年回顾 重访历史系列”,第一组封面专题为《1948~1949年的沈阳——进城之始》,以后多期都是类似的一组文章。第9期,做《1948~1949年的沈阳——旧都重生》。第13期,做《1949年的武汉——通衢活力》。第18期,做《1949年的上海——民族资本蜕变》。第27期,做《1949年的广州——商埠新传奇》。第30期做《1949年的北京——从北平到北京》。第36期的《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中国》,收录了25篇百年名作。第37期,制作纪念特刊,封面题为《25位代表见证“全国人大”制度演进——人民》,分别寻访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36期收录的25篇百年名作的文本起点始于1900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有《新民主主义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梁陈方案》、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信》、遇罗克的《出身论》、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及电视片《话说长江》等。《三联生活周刊》动员了几乎所有的记者,亲访了109位历史亲历者、名人后代及研究学者。正如其主编所说,这有可能是里程碑式的一期,高度及厚度日后再难超越。

 

另外除了内宣,还要考虑外宣,积极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之前主流媒体也有很多国庆报道中宣传中国城市形象的成功范例,可以参考。

 

官方媒体在这方面需要注意,除了自洽还需要互洽,在相关报道中,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策略,以改善中国形象“被塑造”“被误读”“被扭曲”的不利局面。

 

在叙事话语方面,要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只有站在一个世界性媒体的高度,摒弃歧视和偏见,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所取得的进步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社交媒体中,青年个体借助互联网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碎片化时间整合能力,缔造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景观,并以此为路径实现了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塑造与传播,以前官媒在这方面不注意,其实现在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各大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到这一板块了。

 

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对话性特点,使得青年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青年人正在以极具亲和力、时代感、潮流性的传播范式,只有懂年轻人,得年轻人的心,爆款才会真正形成良性互动。

17.76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