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社会记者所应具备的看家本领。
本期小牛特邀《中国新闻周刊》调查记者陈威敬,结合他最近的三次深度调查——捐精、送外卖、进工厂经历,谈谈如何做好调查式报道。
有句老行话叫“不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表述早已显得老套。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媒体技术突飞猛进。新闻记者的许多工作场合都已经从线下转至线上。难免有人提出疑问,当我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数据、海量观点,新闻还需要“跑”吗?记者还需要“在路上”吗?
以我在《中国新闻周刊》的工作体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兴调研之风是对记者永不过时的要求。
最近几个月,我就连续开展了多个深度调查,这些调查让我发现:现场的内容才是稿件的增量所在。只有观点和数据,没有事实没有人,今时今日,或许很容易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01
更真实可靠更能共情
只有调查,才能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让自己和采访对象共情,让读者与文章共情。
开年以来,我做了三次匿名的田野调查式报道,想从中分享一些感受。
外卖骑手近年来成为一个热门职业,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送外卖?为得到答案,我决定“打入内部”,通过实际的体验,写出《在北京CBD送一天餐,我挣了100块》。
为什么像捐精这样的私密话题,能够引发网友热议?在不可避免的伦理问题面前,捐精者是怎么想的?精子库内部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我只能豁出去,自己去捐精。《我,27岁,研究生毕业,身高186cm,精子库说不行》,讲述了捐精不是你想捐就能捐。
图为精子库工作人员进行精液分析。九美旦增 摄
年轻人不进工厂了,他们为什么逃离“制造业”,对工厂来说有着哪些连锁反应?为了找到真实原因,我“应聘”进厂打了一周螺丝,《进厂打了一礼拜螺丝后,我悟了》讲述了工厂中以及工厂中年轻人的真实情况。
调查的所得,是电话、网络聊天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没有身处骑手大军,我大概不会知道冬日的寒夜是那么孤寂。在抖擞的冷风中,盯着手机接单子,挣着多劳多得的辛苦钱。
骑手站点的站长告诉我,这一行也留不住年轻人,能稳定下来的基本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岁之间。他们大概都有着不得不努力的原因。
当我作为一名骑手时,也感受到了多挣钱与有时违反交通规则之间,似乎难以调和的冲突。理解到了订单超时的无助,明白了“真正的孤独,藏在烟火气”里。
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也会体现在报道里。
02
同质化报道未必是真相
除了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一般而言,调查得来的信息更系统、更全面。
在我的经验中,一篇新闻报道想解答一个问题,必须突破固化思维,大量同质化的报道未必是真相。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工厂?其实网络上已经有了很多答案,薪资低、环境差,时间长了脑子容易钝化等等。
记者入住的宿舍。徐德痕/摄
一些观点还对年轻人提出质疑。我倒觉得,这些客观的分析报道都过于冷漠,甚至有些“主观臆断”。年轻人为什么不进厂,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当我“应聘”进厂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就也清楚了。
车间里灯火通明,窗户用白色的胶带封着,每个工人的头顶上都会有一盏鸵鸟蛋大小的灯,锃光瓦亮,让人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而工业机器对普通人形成了“降维打击”。我在报道中引用了原话,他们担心自己被“替代”。
前一天晚上还兴高采烈算着工资的人,第二天听说要上夜班就“跑路”了。如果不是上了夜班,我或许不会理解他们这种“恐惧”。
“好”工厂与“坏”工厂的区别,有时就是管不管饭。
封闭的集体生活,在新兴业态面前似乎并没有多少竞争力。今年,一些工厂的工价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有些话,听着采访对象自己说出来,感受很不一样。电话中的他们,未必坦诚。根据对方说的语气、语境,也能进一步理解他们的想法。在采访中,了解工厂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把握更多的细节与变化。
不愿意进厂的年轻人是不能“吃苦耐劳”吗?在我看来,至少某种程度上,这是种表象。更大的背景,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经历着“阵痛”。
03
调查前要做好案头工作
调查研究,不光是现场的调查,还有更多的后方研究。
操作一个选题,要做好案头准备。在广泛接触各种采访对象和事件前,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状况。
尽管最后未必会出现在报道中,但我在出发前会尝试尽可能多地丰富我对一个选题的理解。
比如在送外卖前,我已经在网络上关注了大量外卖小哥的自媒体号,观察他们的生活,阅读了多篇相关的报道、数据报告及职业自述。理论的知识丰富后,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和骑手们打开“话闸子”。
整装待发的外卖骑手
前往精子库前,我检索了国内外精子库的发展历程,和多地的精子库工作人员交流。不同于国外大量存在的商业精子库,精子库在我国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考量。
我猜想,部分志愿者应该不是奔着补贴去的。于是问题逐渐清晰。一些人为什么要“捐精”?另一些人又为什么要“用精”?对另一些群体来说,精子库又实则是一种“生育保险”。
进厂打工前,我先采访了一些劳务中介,从小规模的到大规模的,听听他们对于招工的想法。我加入了一些工厂的工人群,观察他们每天的话题是什么。在大量数据的依托下,我才基本确定了采访的思路和步骤。
案头搜集的信息为我的报道打好了框架,剩下的就是填充现场的内容,让一篇稿子更“有血有肉”。
当然,充分的案前准备,只是为了让新闻报道的内容看起来更加专业。通常来说,现场的内容才是稿件的增量所在。只有观点和数据,没有事实没有人,今时今日,或许很容易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挖掘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民众的真实需求,更好反映社会变化和民众呼声,不妨让自己置身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