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拾盐士
近日,华安基金掌舵近十年的权益投资老将李欣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其管理的7只产品交由7名不同基金经理接手。
回首李欣在华安基金的近十年岁月,他堪称公司的“元勋级人物”。一直以来凭借丰富的投资阅历以及对市场先机的精准把握,在任期间他成功缔造了两只 “翻倍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拾盐士了解到,李欣管理的大部分基金产品的任职回报在50%以上,年化回报超过8%。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华安智能装备主题A和华安低碳生活混合A两只产品,任职回报分别为223.04%、148.26%,年化回报分为12.68%、15.96%。对比华安基金一众亏损的基金产品,李欣的操盘管理能力无疑十分出众。
此次李欣毫无过渡期的“清仓式”卸任,不仅令市场愕然,更将这家老牌公募推至舆论风口。明星基金经理接连出走、合并重组传闻发酵、内控漏洞频发,华安基金的“至暗时刻”似乎已然来临。
华安基金深陷战略迷局
老将频繁出走,内控体系弊端显现
对于华安基金而言,李欣的“出走”并非孤立事件。
两个月前,管理规模近3000亿元的“固收一姐”孙丽娜也突然离职;2025年3月,前基金经理张亮还曾因“老鼠仓”涉案3132万元罚单遭监管催缴,暴露出华安基金内控漏洞。
图源:上海证监局
2024年8月20日,上海证监局发布了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原基金经理张某存在违法事实,但未公布当事人的具体姓名。据悉,张某在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期间,通过控制“闫某”广发证券账户,指挥其配偶刘某具体操作“闫某”广发证券账户进行一系列违规交易。“闫某”广发证券账户买入沪深两市股票共656只,与A基金趋同买入股票393只,趋同买入股票只数占比59.91%,趋同买入金额66566.53万元,趋同买入金额占比59.80%,账户趋同买入盈利金额1566.26万元。
交易持续时间之长,违法所得金额之大令人咂舌。业界和有关媒体通过处罚公告的关键信息推测该当事人正是2022年从华安基金辞职的张亮,但华安基金对此始终没有作出回应。直到上海证监局的催缴罚没款公告发布,让华安基金再度陷入舆论风波。
图源:上海证监局
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仅仅只是华安基金内控问题的冰山一角。
早在2020年4月,华安基金就曾因内控体系不健全,将基金交易佣金分配与证券公司的基金销售挂钩,对管理的个别基金产品换手率过高问题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被上海证监局责令改正,并对相关基金经理出具警示函。
到了2023年,华安基金全年交易佣金高达9.19亿元,佣金规模已接近行业龙头易方达的9.23亿元。但奇怪的是,华安基金相较于易方达基金的管理规模却存在巨大差距。华安基金高额交易佣金的背后,是高换手率在作祟。尽管被监管机构通报,华安基金换手率异常的现象仍未得到改善。
例如,华安基金的大股东国泰君安常年在券商席位中占据重要位置,2023年华安基金通过国泰君安证券通道贡献了1.86亿元交易佣金,约占全年交易佣金的20%。同年6月,华安基金重仓持股的方正电机因连续5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而沪深交易所公布的信息披露评价结果也显示方正电机并不合格。这也侧面说明了华安基金在风险评估、合规审查等方面存在漏洞,风险识别能力弱,未能对重仓股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管控。
除了薄弱的内控管理之外,最近真正引发市场担忧的,还有华安基金母公司国泰海通证券合并后的牌照整合压力。由于海富通基金持有社保管理人牌照,有市场传言称华安基金或被其吸收合并,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老十家”公募恐将彻底消失。
若合并传言成真,这对于持有千亿规模的华安基金而言,不仅是品牌价值的清零,更需面对超百只产品更名的合规成本。而两家公司投研团队或将面临重叠裁员、文化冲突及规模近8600亿元的管理难题,恐将成为悬在华安基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管理规模增长业绩却连降三年
基金产品收益率频“翻车”
据国泰君安2024年报披露,华安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突破7000亿元大关达到7724.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4%;公募基金管理规模6931.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华安基金的体量正不断扩大。然而“重规模轻回报”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华安基金,其业绩表现与规模扩张呈现负相关。
图源:国泰君安2024年报
2024年,华安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1.10亿元,同比2023年减少3.29亿元;净利润9.10亿元,同比2023年减少0.4亿元。时间线拉长,2021年华安基金的营业收入由26.71亿元跃升至36.31亿元,净利润由7.11亿元增至10.06亿元,业绩实现增长小高峰。此后,华安基金颓势显现,连续三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下滑进入增长瓶颈期,与此同时,多只基金产品的亏损更是让投资者触目惊心。
图源:国泰君安年报
在这背后,是华安基金明星经理在管产品业绩频频“翻车”。
例如,作为一名有着17年证券、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资深基金经理,万建军的业绩与资历是相当割裂的。截至2025年5月9日,万建军的从业年均回报率为-8.84%,最大回撤率达到-49.23%,让基民承担了极大的投资风险。而他在管的基金产品大多深陷亏损泥潭,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不满,也导致曾经的百亿基金经理管理规模缩水至74.99亿元。
万建军管理的15只基金产品中,仅有华安研究精选混合A的任职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为正数,其余基金产品的均为负值,超过七成基金产品的任职收益率低于-30%,年化收益率低于-10%,在同类产品排名中垫底。
近1月其再管产品收益率虽为正值,但排名依旧靠后。最大回撤率方面,只有华安远见慧选混合发起式三只基金保持在-20%左右,其余基金产品均低于-40%。
万建军在管产品/图源:HOWbuy基金网
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是万建军的代表产品之一,2021年成立之初规模高达73.03亿元,许多基民对这只产品寄予厚望。然而市场瞬息万变,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成立至今累计亏损超过25亿元,为了及时止损,大量基民选择退场,掀起一股赎回潮。
目前,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的规模已缩水至24.54亿元。基金产品高开低走,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基民的投资信心备受打击,也反映出万建军投资能力和战略眼光的缺失,“明星经理效应”失灵。
当前,华安基金正在加速推进“去明星化”战略,打造“中心化研究平台+多元化投资团队”,用团队协作代替基金经理单兵作战的模式,力图减少对明星经理的依赖。李欣、孙丽娜等人的辞职,或是华安基金试图弱化明星经理效应的结果。但为何个别高风险、高亏损的基金经理仍能相安无事,背后的原因也值得怀疑。
而刚刚卸任不久的“顶梁柱”李欣在管7只基金被分散至7名基金经理手中,这一安排看似分散风险,实则暴露了华安基金投研梯队建设短板。以华安科技创新混合为例,接任者马丁虽为电子工程博士,但此前管理的量化基金业绩多处于行业后1/3。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接任者管理规模短期内暴增逾20倍,熊哲颖从15亿元跃升至30亿元,金拓从1亿元骤增至20亿元,引发了市场对于其管理规模与管理能力是否错配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面临着如此巨大的亏损,华安基金仍能做到“旱涝保收”收获高达2.25亿元的管理费。“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实,让不少投资者表示“寒心”。
未来,华安基金“去明星化”战略的推进是否具有成效,合规难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