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时代的傲慢与偏见:鄙视链条上自媒体人PK传统媒体人_资讯_鲸平台
时代的傲慢与偏见:鄙视链条上自媒体人PK传统媒体人
2020.08.24 14:05 何炜仪
大船进水,靴子落地时,也许才是传统媒体人的蜕变日。

*许多媒体人,但凡脑筋活络点的,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

*自媒体里面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鄙视链;

*在变现上,传统媒体人也要向自媒体人学习;


大船进水,靴子落地时,也许才是传统媒体人的蜕变日。

在传统媒体式微的背景下,大批中国传统媒体人转向自媒体已经不是新闻。但如果说前两年自媒体仍然前途未卜,那么现如今自媒体不但活下来了,而且如火如荼。

在感慨一些“不安分”的传统媒体人跳槽转场的同时,也有一些“安于现状”的传统媒体人“坚守”在老岗位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地记着工分。

潮退之后,才会知道谁在裸泳。对于传统媒体人,很多转型自媒体获得成功的人说,传统媒体人之所以没有离开,其实有两大类:

1、一种是确实有点理想,沉迷于过往的辉煌依然,虽然有些不合时宜自以为是,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初心,还是想为这个社会变好,希望做一些什么的;

2、还有一些就是一些靠通稿红包混日子的记者,他们如果自己下海离开体制,其实根本无法养活自己,这些人无视形势的改变抱残守缺,沉浸于自我小世界自满自足,不少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传统媒体的红利长尾还在,传统的内容生产和经营方式依然在发挥作用,日子还能混,虽然不能富裕,但是也没饿死几个人,因此大家心照不宣,能混的继续混,逃离舒适区还是不习惯。

说传统媒体人傲娇鄙视自媒体人?

那些人真应该好好跳出圈子出去看看,其实传统媒体也就那么回事。都是靠吃体制包养饭的,和真正野生能够活下来的比,不是一个能力层级。长期以来,公权力依附下的垄断行业的优势,让传统媒体人养尊处优,端着架子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睥睨一切,待人接物如此,内容呈现也是如此。

如果你能够走出去,看看真正的内容市场,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LOW,自己是多么的封闭。

这种封闭,限制了传统媒体人的思维,让自己陷入自我感觉良好而无法也不愿自拔的困境中。他们不愿意也不敢直面现实,行业内外两重天,与新媒体的如火如荼高歌猛进相比,传统媒体依然表现得静水流深,不痛不痒,不死不活,或者说是半死不活。

锐意进取、发愤图强?有多少人依然我行我素,两耳不闻窗外事?又有多少人正顾左右而言他,维持现状混日子罢了!  说真话吧,没有自媒体人话语尺度大,为民请命吧,又受到体制天花板,政治规训的压制。收入吧,更没有哪些转型自媒体大号的一个零头多,有啥傲娇的?

许多媒体人,但凡脑筋活络点的,都在考虑转型的问题。

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哪条是正确的说不清。

能说清的,恐怕只有一句话:自媒体风口红利要抓住。

有些人就不糊涂,移动互联、自媒体时代,自己不错过时代红利。

王凯,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擅长以个人风格评述新闻。他在给女儿讲故事时突然想到,不如放到微博上和更多人分享,没想到大受欢迎。2013年,34岁的王凯离开央视,开始运作“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号,并在音频分享平台上开通了自己的私人电台。

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情感导师涂磊,一边在传统媒体继续火,一方面开辟第二战场。他利用自媒体这种辅助的信息传播平台(涂磊老涂),进行情感方面的原创文章发布。从而促使自身的主持人、情感导师、以及自媒体人身份,均得到肯定与巩固,很接地气。一旦有一天,决定离开传统媒体了,也不怕任何人给他穿小鞋,哪个体制内领导,如果对他不待见,随时可以出走养活自己,根本不需要看别人眼色吃饭。

自媒体,首先是可以做自己,然后是自由,然后是自在。少了体制镣铐和政治规训,忽然一身轻松。

吴晓波,曾在新华社工作过十几年,后转型为财经作家,所著的《激荡三十年》记录了中国早期创业者的人生起伏,畅销多年,后创办了个人财经图书公司,早早实现了个人财务自由。

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几乎是一个自媒体从内容到商业模式的集中呈现和典范。内容上涵盖了他的文字专栏、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合作的视频、一本理财周刊以及全球商业趣闻。对于一名有经济头脑的财经作家而言,将自媒体受众定位为中产阶级后,开发自媒体商业价值的方法很多:书友会、销售杨梅烧酒的网店、财经课程、商业讲座甚至包括价格高达12.5万元起步的高端旅行—“和吴晓波一起去南极”。当然,这背后还包括不可估值的个人品牌及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吴晓波自己也投资了多个微信公众号,涵盖了餐饮、汽车、读物、酒业等多个领域。

鄙视链一词,最早是在2012年由南方都市报的“城市周刊”专题中提出的。

简单来说,每个群体因为爱好、兴趣、工作等因素而形成了一个圈子,一个特定的群体。同一类型的不同群体会有一种自我非常良好的感觉,瞧不起其他群体圈子,以此来获得自我满足感。

鄙视链就像一条在文化界的食物链一样,是一个绕不开的怪圈。各行各业都存在着这个怪圈:

无论你是否有一种鄙视心理,你都无可避免地会被绕进去,或者是你被人鄙视,或者是你鄙视别人。只要你会竖中指、翻白眼,你就是在隔开自恋、自卑的人。

南七道在《为什么说自媒体到了最危险的时期?》中说过,“自媒体里面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鄙视链,科班出身的人鄙视半道出身的,赚了钱的看不起没赚钱的,没收红包的鄙视收了红包的,新媒体的看不起传统媒体的。”

在现代媒体圈里面,也存在着一条鄙视链:自媒体人鄙视传统媒体人,同时,传统媒体人鄙视自媒体人。

曾经狂放达人嵇康用“文人相轻,先清后重”这句话来探讨学术争论之道的时候,他肯定也没有想过这个词竟然在现在会变成文人之间争出风头、相互“鄙视”的托辞吧,并且还蔓延到生活各个行业、领域,成为一条文化界的食物链。


传统媒体人到底有什么底气来“看不起”自媒体人?

自媒体,通常是指那些依托现代网络上的各种社交平台或信息平台,个人或一些小团队自行开通账号,进行经营的媒体,这些平台比如有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等等。

但是因为人人都可以掌握话语权,做媒体的门槛降低了,所以这些个人或团队不一定是科班出身的,素质会参差不齐。

而传统媒体,一般是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运作,有比较合理的体系机制来分工,人员也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定位清晰准确,以传播正能量、符合常理的价值观,并对大众舆论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社会功能比较突出。在这方面上,这些功能特点都是自媒体不能比的。

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但是想成为传统媒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传统媒体对人才的要求高,门槛高,竞争大,通常需要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淘汰才能成为正式员工。以前传统媒体一般都是事业单位,所以进入了传统媒体,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稳定的体制内,生活比较稳定,能够有保障。所以,“进入体制内”在他们眼里是一件值得骄傲,比较光荣的事情。

传统媒体人大多数都接受过新闻学的熏陶,科班出身,所以他们会觉得自己才是权威,自己写得才是真正的新闻,符合规矩、有价值的,他们往往会给自媒体人扣上“标题党”、“哗众取宠”的帽子。传统媒体人“鄙视”自媒体人:我们都是科班出身,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一线打拼,你们这些小年轻算得了什么?你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

在同样是内容生产这件事上,自媒体人和传统媒体都会通过采访的方式来获得信息。但是自媒体人通常都是“无证上岗”的,并不是我们传统严格意义上的采访。自媒体人一般会通过行业经验或者圈子人脉来获取信息。而传统媒体人他们往往有很多自己的官方渠道去获取各种重要的信息,采访也是比较严格按照采编要求来进行的。

传统媒体经过历史的沉淀,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威性,平台自然比自媒体人的要高,所以传统媒体的话语权比自媒体要重。

以财经时政领域为例,一般情况下,财经时政的内容是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的。

信息在媒体间的传播顺序是这样的:通常传统媒体,比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这些媒体报道除了一些有份量的内容,然后自媒体才会接棒去做网络的推送。

自媒体人在这当中只是内容的传递者。同时,有关部门制定一条高压线:重大时政问题,自媒体在时政领域没有创作权力,自媒体是没有参加一线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实际上,中国新闻媒介间的权力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权力层级差异。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处于媒体的权力金字塔的最顶峰。在根本上,权力就成为了他们傲慢的资本。

自媒体人的优越感又是从哪里来的?

自媒体天生就具有平等、开放和共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自媒体人对自己生存的内容有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内容是什么,该怎么生产出来,用什么手法写出来,相对传统媒体人是比较自由的。

同时,自媒体可以凭借互联网的渗透效应,实现最大化的潜在用户的吸引力度,不喜欢的不会看你的内容,而喜欢你的内容和风格的话,他们就会不断地向你涌来,最后从读者变为你的粉丝和用户。

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这么容易火起来的原因之一。火起来之后,自媒体人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将内容进行变现,他们变现的范围弹性是非常大的,这是区别于传统媒体人的。

所以他们也有底气“鄙视”传统媒体人,因为他们能赚的比传统媒体人要多得多。

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曾经的传统媒体人纷纷跳出体制内,扑向网络新媒体平台,自立门户,成为自媒体人,因为他们看到了内容是可以变现的这个现实。

[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曾经在《GQ》杂志担任副主编;

[咪蒙]的创始人马凌,曾经是《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的首席编辑;

[咋整]的创始人陈鸣,曾经是《南方周末》的深度调查记者,她的报道推动了国家碘盐政策的调整;

[一条]的创始人是徐沪生,曾经担任《外滩画报》的总编辑,是上海滩薪水最高的总编辑之一

······

“咪蒙”的第一篇内容以情感为主的文章:《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后来也发布了一些吐槽式的解读类影评《<港囧>:斗小三的正确方式是,你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九层妖塔>妖你妈啊》······这些影片吸引到了乐视,向她表达了合作的意向。

后来更是写出了一些能过分吸人眼球的文章《致贱人》,在这篇文章发布之后,粉丝数量迅猛增长至100多万。“咪蒙”乘胜追击,继续写出一篇《致LOW逼》。

这时,大家开始对“咪蒙”有不同的意见了,争论纷纷。

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咪蒙”疯狂生长,反而还助长了它成为了流量大户,广告价格从1万5千上升到了5万,后来更是上升到了15万。

咪蒙他们写的是三观值得商榷的、不需要读者深度思考就能咽服的鸡汤文,却轻轻松松地收获了10w+的阅读量和俘获了百万粉丝,广告金主自然而然地就自动找上门“送钱”来了。自媒体的文章“说服力”很强,很容易迷惑读者,让读者在思想上紧紧依附他们。久而久之,读者便成为了用户,给他们带来最诱惑人的“金钱”。

在内容的经济变现和上,他们确实是做的比传统媒体人成功。

一般情况下,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目的都是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他们主要输出的是主观性很强的观点,追求的是一篇爆文带来的商业变现,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是不能用对待传统媒体的思维来要求自媒体,不然只会失望。

自媒体,作为“内容生意人”,他们一时之间很难实现公众对他们的期待。

鄙视不鄙视的事,其实是一件小事,作为媒体人是不是应该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己内容的生产与经营呢?互相学习彼此有优势的方面,比单纯的鄙视来的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内容的生产上,自媒体人确实需要向传统媒体人学习,要更加严格审查所生产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有过偏激主观的观点、是否做出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自媒体人可以不需要科班出身,但是必须有作为一个媒体的修养,至少在价值观这上面不能误导其他人。

而在变现上,传统媒体人也要向自媒体人学习。在纸媒迅速衰落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加快步伐拥抱新媒体平台,将自己原来在纸媒上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为流量大户,争取获得“广告主爸爸”的青睐,以此来实现内容的变现。


2.7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