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行的财经记者是否会苦恼,我要去哪里找独家线索?怎样跳出写稿子总是不温不火的日常框架?如果只是写五要素齐备的短消息,或是抠些常规数据写稿,却没有个人增量,会不会很快都要被ChatGPT给PK下去了?
从业到了第3、第4年,记者们往往会遭遇第一个疲倦期,似乎总是很忙碌,但今年的忙碌和去年的忙碌又没有区别,也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了,思考着这样的日复一日究竟通往哪里?
带着以上财经记者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问题,小鲸对话了一名已从业13年的财经老记夏心愉。夏心愉是专栏作者、主持人、“愉见财经”自媒体创始人、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委员。她曾从空姐转型到财经记,也从报纸走向电视荧屏,从日常报道写出个人专栏。
采访中,小鲸对夏心愉的印象是——工作中的美女“社交悍匪”,能量极高,思维敏捷,不怕冲突,不嫌麻烦。她会用上能想到的办法进入调查现场,也几乎从不浪费任何一场普通的采访会,总会逼自己换位思考台上的嘉宾最想说什么和最怕被问什么,提出让人印象深刻的问题,写出有差异化的稿件。
对话中有6个点让小鲸受益:
记者是社会的活动家,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就是要出去,找到核心的人,问到核心的真相。
比起成熟记者的经验,新记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削尖脑袋”无限接近真相核心的勇气,也是无价之宝。
“木桶原理”新解:自己有短板,就把桶倾斜一下,用足长板先,同样可以装下很多水。
“笨功夫”或许对下个礼拜的出稿KPI毫无帮助,却积累成了厚积薄发里那个“厚”。
和光同尘,负阴抱阳,洞察力是不能单方独用的,必须与慈悲心复方调和。
当“码字工”是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流长。
木桶有短板?把桶倾斜一下呗
关注冰冷的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
鲸平台:您是从空姐转型当的财经记者,在大学学的也并非财经相关专业,这条转型之路顺利吗?没有经济类教育或从业背景的人当财经记者,起点会不会比别人低?
夏心愉:我入职财经媒体的第一天,拿起了一份我即将作为记者在上面写报道的日报,从头版头条看到副刊末条——OMG!竟然没有一条完全看得懂!
这时我的脑袋里有两个声音,一个在打退堂鼓:“算了算了财经门槛太高了,我这样的要不去跑跑社会新闻吧”;另一个在吹进军号:“这报纸虽然专业、深刻,但没把我这样的财经爱好者读者框进去啊,我想看更具有故事性的、有大时代底下人物命运起落的内容啊。所以我还有空间,我来写后者。”
几位时任部门领导鼓励我利用好小白特有的好奇心、行动力和钻研劲儿。我日后回想的确如此,成为成熟的财经记者以后,很容易对一些现象司空见惯,觉得“不用去现场”“这套路和几年前的没什么分别,没什么好多写的”,成熟记者的经验固然宝贵,但新记者的探索欲与锐气,愿意“削尖脑袋”无限接近真相核心的勇气,更是无价之宝。
正是因此,我在成为成熟记者之后,在采访本扉页写下来“归零心态”,提醒自己把每一次采访,当成当年从零开始的第一次出发。
我时任直系领导姚剑老师跟我说:“你们的新闻学课本里不是说了嘛,记者是社会的活动家,所以你的工作是出去活动啊,是去找到人肯跟你说真话。专业记者再专业,你都可以找到比他更专业的人,有经验的记者再有经验,你都可以找到比他更了解事件的人。”
从那一天开始,我多年每周末腾出时间约金融业内朋友、朋友的朋友,喝下午茶,把自己放到最低,把话茬不断地推给他们,听他们侃侃而谈:他们工作中的困惑;某个政策之下,他们工作方式的切换;行业遭遇风暴,他们又有什么说不出的苦……
笨鸟先飞。这一个一个周末花下去的笨功夫,一个一个对口机构的业务部门去跑,或许对下个礼拜、下个月的出稿KPI毫无帮助,但是却一寸一寸积累成了一个报道金融机构的记者,厚积薄发里的那个“厚”。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写到哪里都容易触类旁通,比如你会既懂总行战略又懂下面各个业务部门是如何运作的,既懂业务部门“油门”的心思又懂风控部门“刹车”的心思,等等。
再之后,你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采访中的“受”者了,你越来越多地成为“播”者。你的采访对象也很想采访你:他在总行,看不到分行在想什么;他在后台,想听见前台真实的声音;他是业务部门,想知道监管的重点;他是监管,想知道市场的反馈……
所以综上,关于我这样的空姐落地“外行冷启动”,我总结出三个自己的理念转变。
第一,根据木桶原理, “外行”上手都会是一个有短板的桶。但是没关系,把桶倾斜一下,先用足长板,同样可以装下很多水。
第二,同样是我自研的“倾斜木桶原理”,我发现我在采访中也可以成为一个“播”者,我不用对着A把A的业务范畴讲得深涩,我恰恰是跟A说B的想法,然后跟B说A的想法。 “跟秀才聊杀猪,跟屠夫讲读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上述方法论,通过一个一个周末的笨功夫,我的报道里,开始有了活生生的人,人的抉择,人的感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相信所有的高屋建瓴,最后都需要一个一个大活人去建设,所有大时代的流变与光芒,最后都折射在了一个个微观主体的命运上头,起起伏伏。这才是财经报道最抓读者的地方,也是社会经济最真实的世相。
这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穿越倦怠期,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流长
鲸平台:从空姐转行为什么会选择当财经记者?13年来乐此不疲,这条路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夏心愉: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这是一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overlap别人几辈子、乃至几十辈子人生体验的工种。我觉得人的精神寿命、心灵寿命,不在于人活了多久,而是阅历了多少。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变化度是很小的,见的人也不多。但记者不是,这张名片能让我敲开很多人的生活去探访、去共情,也能催我不断奔跑去跟上时代的变化,这周还停留在这个选题,下周我就可能奔赴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二,只要肯怀揣匠心,当个“码字工”真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我们的记录会越来越有力量,当然衍生价值就是越来越不缺市场。而且这个赛道不那么近功近利,它可以把生活养得足够有“静气”。时间久了,并不是你主动变成了“一哥”或“一姐”,而是你的竞争对手会慢慢离开这个赛道。
第三,我们记录下来的文字,是这个社会前行的非虚构写作,通过你的文字,有些人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对称,有些人慢慢获得了专业上的长进,甚至有些人汲取了内心的力量,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斗。
鲸平台:在这条路上,您有没有遇到过倦怠期?我们该如何走出倦怠期呢?
夏心愉:穿越倦怠期,要么,是因为工作通往“面包”,而且是手边换“面包”性价比最高的一份;要么,就得让事业,通往“意义”。
再到后期,往往是很多人进入中年以后,工作和“面包”已经基本脱钩了。比如对某些行业某些人而言,继续工作只会让基础生活质量变差,变得不得不奔忙、三餐不定时,甚至不得不把已经能让人生自由的家庭财富重新拿出来,签到对赌桌上。
那这个时候,坚持工作,不倦奔跑,靠什么?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性。一靠充沛的欲望,对名利权情狂热的追逐远不是“面包自由”就能解决的,但这条路会潜藏暗滋很多风险,因为为一己欲望而燃烧的人,不会太在意社群利益,也不会很尊重规矩和边界;二靠充沛的愿力,小到为了给跟着自己打拼的这帮兄弟、这些员工一个未来,大到为这个行业、为客户、为社群再带来更多的价值,这类人以德驭术,德以配位,才能走得远。
我觉得当财经记者,在世俗的层面,可以通往四条路。
其一,“跳板路径”。扎扎实实当个2、3年记者,你对你所跑口行业的专业积累和人脉建设(尤其是高层人脉建设),很可能比你当年直接去当个非管培性质的基层员工要强。能力优秀的财经记者工作到第三年,手上有三家以上跑口机构试图挖你这个人是很正常的。
其二,“行政路径”。自己干得好,就带上团队一起干得好,团队干得好就带一个部门,从记者到责编,从条线或部门主管到编委,总有上升路径,每拾一节台阶,也是让自己的能力发挥更有杠杆、更大化。
其三,“小成即安路径”。徜徉舒适区里当个记者也是不错的,社会地位不赖,甲方心态充足,收入的性价比上并不低,最关键的是,你很难找到第二个职业,如此“身心自由”。
其四,“专业主义路径”,这也是我过去13年来都想走通的一条路。就用一颗匠心,用一支笔来成立自己、成就自己,可以借一个大媒体的平台,也可以放下平台只用自己的名片,我想试试看,这样走最终能够走到哪里。这条路在国外是通顺的,比如像Larry King这样的存在就是典范和旗帜,但在国内略显尴尬,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媒体人两鬓斑白还和一群后辈一起在一线,往往会被看作“混得不行”。这也是我想要探索这条路的原因。
我也希望我的终点,可以成为后来者的起点。
用70%的力气做30%的稿子,咬住你的关键时刻
财经无现场?不,去了现场总有意外收获
鲸平台:具体到方法论的层面,一些年轻记者觉得自己每天也都很忙,但写出来的都是日常稿,没有代表作,也找不到突破点,怎么办?
夏心愉:四条方法论推荐给大家。
第一条,不要把力气平均地铺在每篇报道上,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耗散在日常稿上。日常出稿、盯紧条线是我们基础KPI,只用一部分精力去做。到最后真正让你成为你,让你从同辈中脱颖出来,形成辨识度,甚至形成不可取代性的,不是日常匀质的稿子,而是你的独家、你的深度、你的调查、你对于这篇稿件的“增量”部分。
要用70%的力气,做那30%的稿子。
第二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键时刻”,但机会并不会太多。一旦发现自己的“关键时刻”来了,咬住就绝不松口。我自己的经验是,一篇报道一针下去见血了,那我会调度所有的资源过来戳第二、第三针,直到形成议程设置,这个话题被友媒跟进,我的发现被友媒援引,我依然会藏好后一个料,然后适时再抛出来,再引领话题……反复操作,就会形成行业影响力。
第三条,我不赞同对稿件唯负面论的评判标准,尤其不写门槛很低的负面。如果谁非要搞一家机构,一张财报上百个指标,横向对比,行业排来排去,总有可以装着专业攻击人的话茬;再往简单里做,机构过往的负面新闻抄一抄,监管公示的罚单里关于这家机构的内容拉一拉,和当前某个事件一拼贴,就形成了对方“内控混乱、合规不足”的结论。
这样其实不好,立不了威,还会伤其威。不如把这些浅层次的负面都往深处递进,比如,他的某个业务是不合规,但行业只此一家么?为什么大家都出了同样的问题,那是不是资本逐利带动了恶性竞争,从而“劣币驱逐良币”了呢?如果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如何才能推动行业良性发展?你看,只要把问题往纵深里推,稿子自然就深刻了,你下笔反而容易对事不对人,不怒自威了。
第四条,那记者该有什么能力呢?我觉得要么会“研究”,要么会“调查”,至少二选一。我不是科班出身,研究能力都靠工作以后再训练,但我调查能力还不错,很多事件,我的想法是,能去现场就去现场,能当面找人就不用电话,想所有的办法,问到最核心的人,还原出最逼近事实的真相。
鲸平台:有人说“财经新闻无现场”,但刚刚听您聊到,去现场又是很重要的。
夏心愉:是的,因为去现场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某燃油贸易公司的稿件,大家也会觉得这类内容是“无现场”的、只要看看财报就行的吧?我发现这家公司在招股说明里提到自己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持有危化品运输证,我就用了一个笨办法,去了许多油品贸易类企业租的办公楼,结果问到了办危化证的详细操作方法——原来这根本不是一张难办的证,实在谈不上“核心能力”。
到了现场也进不去,怎么办?我的答案是“前门不通走边门”。比如,你要去一家产品爆雷的公司做暗访,这家公司在三楼,你说你是记者,门卫肯定不让你进去啊,那你就说自己是投资者,过来问问产品运作情况的;如果还不行,你就当场查这栋办公楼,五楼是什么公司,然后去边门说自己是五楼公司的客户。
我不抽烟,但出去做暗访的时候,口袋里永远备两包烟——你懂的,请门卫放行,一包烟和一些“包装”自己来意的说辞,真的很有用。
进办公楼了以后,如果公司人去楼空了怎么办?员工不肯开口怎么办?其实,我们哪怕找到那层楼的保洁阿姨,都可能会有收获。我就碰到过一名夜管阿姨,我对阿姨说,我也想开一家这样的公司,阿姨就操着上海话,摆着手说,这个公司一定要有介绍人才能开的呀,证照你也搞不定的,这个圈子你哪能进得来呀……
和光同尘,负阴抱阳
洞察力必须与慈悲心复方调和
鲸平台:调查记者有时会遇到危险,该如何保护自己? 调查记者接触了很多人性里的阴暗面,影响到了自身身心健康,如何进行调整?
夏心愉:我因为是报道机构和行业的,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调查记者,但是也难免会因为负面报道动了别人的奶酪,对此,我有10个字:“广结缘、种善因、下笔回撤”。一开始,我就不是奔着恶意来的,过程中,也尽可能理解人、帮助人。
我之前写某地钢贸市场调查,曾经遇到钢贸老板派人来扎暴我车的轮胎以泄愤。
还有一次我独家报道了某P2P爆雷,结果是,同事跟我说你现在别下楼啊,楼下已经有投资者集结着骂过来了,说你不报道就不会那么快出事,他们就还有时间赶紧赎回。那次我也挺紧张,当天磨磨蹭蹭到半夜12点多才敢下楼回家,第二天就请了年假去新加坡休假了,但是依然花了不少电话费接了好几个投资者的越洋电话,骂的全是脏话,那阵子我的微博底下也都是骂骂咧咧的留言。
再有一次,是我已经全职做自媒体期间,独家写了东北某地级市的城投产品问题。结果呢,对方好声好气给我打电话,说让我再去一趟东北,他们要招待我,还要跟我说些我不知道的项目细节,幸好我留了心眼提前联系了产品方(某券商资管),才知道对方把我叫去是别有用意的“鸿门宴”。
回头想以上这些情景,为什么可以全身而退。
我觉得第一,是我们做报道时的出发点,就是善意的、是建设性的,我几乎写所有这类稿件,下笔都是回撤的,在字里行间留下理解和善意。
第二,“手脚干净”,负面报道其实是离“财物”最近的,记者也是最容易被“攻关”的,切记不该碰的不碰。
第三,流程合规,该交叉求证的信源要做足,该留的采访录音要留好,该保护的信源也保护起来。我不喜欢背后捅人,在做完所有的前期调查,发稿前,我其实会最后采访对方,告诉对方。
第四,事后的建设性。上面举的三个案例,不管是对钢贸商、还是投资人、以及发了产品面临还款逾期的券商资管,我其实都会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想办法,从我的角度看看能帮他们一些什么。我相信人心都是相通的。
被负能量影响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过我,也让我最终明白了:洞察力是不能被单方独用的,它必须与慈悲心复方调和。
因为如果单方独用了洞察力,那你必然过于清醒,过于清醒就只会通往三条死路:要么痛苦,要么残酷,要么麻木。这就是为什么有句颇有智慧的话,叫,难得糊涂。
但如果你的内心明明是硬的,却在那装糊涂,是没用的,那样只会增加内耗,不会减量痛苦。所以最终,要靠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是“天使面”和“恶魔面”的综合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在深刻理解“恶魔面”成因的前提下,拥抱、感化和扩大他的“天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