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甘露谈《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了多少人物和思潮,我觉得这样一个大时代进入到写作,应该呈现出一个社会生活的切面。
Q1:孙老师您好,请您分享一个《千里江山图》这部作品的写作经过。
孙甘露:其实缘起很多年了,我那天跟我一个朋友在讲,想以“千里江山图”这个题目来写一部小说,实际上大概有近二十年,但具体要写什么,一直是不知道的。那么一直到最近,实际上是到一年多前,还不到两年的时间,正好有这样一个契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个非常秘密的转移行动,本书正好以这样的行动作为背景,即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我觉得“千里江山图”这样一个书名正好能够跟这个契合。整个《千里江山图》,这个小说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Q2:请您谈一谈《千里江山图》在形式层面上的一些考虑。
孙甘露:就我觉得突破一些概念,比较概念化的一种,或者在形式上找到一种比较特殊的,跟它这个小说,跟这个故事内容比较吻合的方式。那我在想正好这个,这么重要的,这个中央特科和国民党党务调查科,这个地下斗争的故事,那我觉得可以,通俗讲用一个谍战的方式来写作。
以这种好像是一种类型小说的方式来写作,我觉得是非常契合的。其实我们回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大时代唤醒多少人、多少思潮,让人想起来就很激动。有的作品可能是通过家庭、通过爱情、通过一些人生的变化来书写,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当然它压缩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面,实际上完全是一个社会生活面的故事。然后小说主人公个人的遭遇经历,成长以及感情,实际上都是通过一个引述,像一个背景一样被带出来的,而不是放在最前面来写的。所以说这些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公共生活里面,但是又是一个秘密的生活,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刺激人的想象的。
小说家实际上也是一个双重身份的人,普鲁斯特就一直讲,他说写作的那个自我,不是生活中的那个自我,两个人既有关系,重叠的部分,但同时又不是。实际上我觉得,小说家有一点像一个间谍,就是说他也是一个双重身份的人,他有双重视角。
《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家孙甘露最新长篇小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
《千里江山图》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
作者捏土为骨,化泥为肉,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信仰坚定者,重新聚起他们的精神和血肉,于焦灼乱世中躬身入局。
他们是父亲,是爱人,是兄弟,他们在漆黑的夜里开始一段深不可测的航程。孤寂的至暗时刻,一个人看到什么,愿意看到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