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疑似被恶意评分一事登上网络热搜。多年前的老剧,怎么会突然有一大批观众相继打分?有细心网友发现,低分评论多数都是冲着该剧主演之一的杨紫去的。原来又是饭圈那套,企图利用声势浩大的水军打分,通过贬低一部作品,抹黑一些演员。更有的剧甚至还没播便已出分,演员还未出场便获差评。这些评价,几乎不会围绕作品本身质量、演员演技到底如何,全是饱含个人好恶的情绪化宣泄。部分粉丝对明星爱之疯狂、盲目可见一斑。
“清朗”行动持续深入,娱乐圈中唯流量论已经行不通,畸形的“饭圈文化”便开始打起了评分机制的算盘。评分本来反映的是大多数观众的喜好,现在却沦为粉丝群体之间互黑的“工具”,其打分不过是为了达到贬损、攻击的目的。这样带有目的性的评分,对作品评价和演员表演无疑有失偏颇。
“饭圈”刷差评的不良行为频频出现,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让本该受到重视的影视作品被铺天盖地、毫无营养的谩骂争吵霸屏所淹没,无数网民深陷“信息茧房”,对“饭圈”刷差评乱象深恶痛绝。很多老剧如果因为粉丝之间的互相攻击而波及评分,将会在更大范围的普通观众中造成评价上的混乱,让不少年轻影迷因为他人好恶错失佳作。更重要的是,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汇聚了台前幕后众多工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并非一位明星,几位演员的功劳。如果因为莫名其妙的“饭圈粉丝大战”而扭曲了正常的评分,既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和付出,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身的一种羞辱。
此前有媒体调查,只需几毛钱的价格就能吸引大量水军接单控评。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经纪公司、制作团队下在作品上的功夫少了,力气全花在了刷评上,由此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畸形饭圈文化衍生出的刷差评现象,最终会伤害整个影视作品的产业链,从创作者、演员到观众,无一可幸免。问题的根源仍然在病态的粉丝文化,畸形的饭圈文化,并不能促进偶像的成长,更有可能因为不理智的打分损害偶像的“路人缘”。刷一次评价,粉转路、甚至路转黑,到头来,不过是得不偿失。
无论对于作品还是演员,畸形饭圈文化都是一股“毒”流。说到底,作品的质量好坏,不可能由恶意打分来决定,观众的口碑、艺术的水准,这些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粉丝与其盲目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演出的作品刷分,还不如给出客观评价。只有鞭策明星演出真正的好作品,才能为他们积攒更多人缘,获得更多观众认可。
解决“饭圈”乱象须继续从源头斩断利益链条。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强化平台“水军”“黑粉”治理。重塑“饭圈”逻辑还要以法为本、依法治理。对于涉及“饭圈”黑灰色产业链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树立典型案件,对违规违法者构成一定的威慑与警示作用。同时全面整治劣迹艺人违规复出、被封账号违规“转世”。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整治“饭圈”乱象,是激浊扬清的过程,也是自觉、自律、自愈的过程。未来,“饭圈”治理还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堵住漏洞,努力推动文艺事业向善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