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头脑,而是心智模式 |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_资讯_鲸平台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头脑,而是心智模式 |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2022.08.02 18:12

简介语:一本所有人都需要的“认知说明书”

上周末,表妹突然约我吃饭,心事重重的她坐下来没吃两口就开始倾诉自己的苦恼。

原来是两个小侄子到了该上学的你年纪,家里老人催促表妹回去照看孩子,但她对于回家定居依然有着诸多顾虑。

如果跟着丈夫留在深圳打工,那么小孩就得在老家父母村里就近上学,表妹一方面担心老人身体吃不消,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没有人看着会愈发的调皮难管教。

而如果自己回来跟儿子一起住在老家,家里的薪酬肯定比不上深圳,而且和老公分居异地,表妹也不是很放心。

看着表妹这么苦恼,我就问了她这个问题:“那你么?抛开老公孩子,你想在哪里?我记得你从小就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表妹沉默了许久,小声说:“这不是结婚生孩子了么,怎么能一直随心。”

记得在豆瓣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在碌碌之中,活成了别人的背景板。XX的妻子/丈夫、XX的父亲/母亲......却失去了对自我的最基本的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他预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困于“无解”的问题之中:

为何同伴同学当你成绩比如我,现在工资比我高?

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莫名奇妙的事情,总是陷入困顿的状态?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每科都是100分,而我的孩子补习之后才刚到及格?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提高自己的认知。如果无法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存在着认知偏差,就会像表妹一样日夜困住无解的问题中。

留在深圳or回老家,无论哪种选择都会让自己有所失去,这个时候与其纠结选择,不如去更高的认知阶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知道:世界是分层的,高层次的存在凌驾于低层次之上,并使之为其所用。人能够真正掌握的,取决于自己的存在层次。如果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就没有办法进行层次跃迁。

经济学家舒马赫在他的《解惑》一书中详细为我们讲解了为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终极方法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等问题。

这本书被舒马赫认为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在去世前5天,他在病床上亲手将此书稿交给她女儿,告诉她:“我的人生之旅皆源于此。”它凝聚了舒马赫毕生的心血, 史蒂芬·柯维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写下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认知从被动到主动,拥有认知的意识

E•F•舒马赫用哲学性的思考,旁征博引地阐明:

要去追寻更充实的生活,要努力激发自己内在才智和创造力。我们得构建出世界底层逻辑,让自己成为人生的主体,根据内心行事并作用于外界,从实际意义上看待人生并达到平衡,收获幸福取决于认知层次的契合。

人的四大存在层次分别是:物质、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独立的人格终将是肉体和灵魂的混合体。个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世界,都有存在地合理性,因此人的知识结构应与现实的结构相符。

认知使人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的高阶层次存在,可以支配解决低层次问题,也可以探索更高的层次。认知的四个领域:

1、认识自己

2、认识其它存在

3、认识他人眼里的我

4、认识这个世界

第一领域是认识自己。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获取自我意识,是一门最伟大的技艺。首先得冷静地留意所有“内心的杂念”。打开心扉,将注意力从可见之物中收回,接受体内的“纯粹的自我”,从而实现觉醒。

第二领域是认识其他存在。

一个从未在意识上体验过肉体痛楚的人,是不可能明白他人痛苦的。所以,要做到真正理解其他存在,首先要做到自知,也就是必须要有契合。

第三领域是认识他人眼中的我。

健全的自我认知,应该包含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一领域)和了解别人对我的认识(第三领域),少了后者,就可能会造成最荒唐的错觉。如何强化第三类自我认知呢?方法之一就是长期的自我观察。

第四领域是认识这个世界。

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观察这个世界。

认知由人的感官能力和识别能力组成,存在的层次越高,内在体验就越重要。在脑海中找到直达向往生活的地图,既要追求自知,又要了解别人对自我的评价,懂得镜子里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区别。

心智模式的成熟跃迁是解惑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

你的心智模式决定你的存在层次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飞机的孩子,你跟他说在飞机上看到的世界是如何的美丽,孩子是没有办法想象的。你所在的环境、学到的知识会决定你的存在层次。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曾说:“一旦某人形成一个理论,他的想象力就会让他从每一个对象中看到仅有利于这个理论的蛛丝马迹。”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定是邻居偷的,接下来通过观察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说话时的神态、动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样子。可过了几天,他去找东西时发现丢掉的那把斧子,原来被自己忘在了储藏室里。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邻居的举动和言行,觉得他一点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了。

人感受世界要有对应的接收器官,就像我们感受音乐首先要自己能够听到,但听到就说明自己真的感受到了音乐吗?

贝多芬在耳聋后依然可以创作出流传后代的曲子。每个人的音乐天赋天差地别,而这一差别并不在于听觉,而在于心智。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心》里也有说明: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过来、塑造出来的。正因如此,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抱什么想法、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将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如何更好地生活

生活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生活首先意味着解决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带来生存的痛苦。从问题的性质出发,可以将人生的所有问题分为两大问题: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的问题,可以称为“汇聚性问题”。

比如,“怎样制作更安全的飞机”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最终这些方案汇聚在一起,得出了最优方案,就是自行车。

“未能解决的问题”称为“发散性问题”。比如,“如何教育孩子”这样的教育问题,这类问题越是澄清,越是强化其逻辑性,它的分歧就越大,直到出现相互矛盾的答案。这一类问题正好表明了生活要比逻辑更复杂。

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的理性很难驾驭它们。

只有在事情最为矛盾、荒唐、困难和令人沮丧,生活才是合乎情理的。生活作为一种机制,刺激着且几乎是逼迫着我们向更高的存在层次发展。

E.F.舒马赫的《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一本所有人都需要的“认知说明书”!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购买链接:https://item.m.jd.com/product/12835941.html?&utm_source=ios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CopyURL&ad_od=share&utm_user=plusmember

35.8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