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信鸽舆情 | 事发已一周 张核子还要装聋作哑到几时?_资讯_鲸平台
信鸽舆情 | 事发已一周 张核子还要装聋作哑到几时?
2022.11.30 18:03 信鸽舆情
核酸检测事故频发、实验室多次违规被罚,屡出事屡中标、加盟模式疯狂扩张、创始人背景存疑、质疑其所涉业务存在灰色收入等。

传播情况

11月24日,中新观陇微博(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官方微博)发布内容表示兰州市七里河区有居民反馈出现个别感染者健康码显示核酸阴性的情况,质问检测机构核子基因随意赋阳赋阴,不负责任。并表示,在网上存在比较多类似遭遇。

针对该争议,11月25日,兰州发布通报称: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名单信息录入阴性人员信息包中上传至工作系统,使个别待转运人员健康码显示核酸检测阴性。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予以严肃处理。

然而,随着网友“全网寻找张姗姗”以及媒体的跟进,对于核子基因的质疑越来越多。信鸽舆情选取11月24日16时-11月29日24时全网提及“核子基因”、“核子华曦”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事件梳理

  • 11月24日,《中新网甘肃》报道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核酸检测乱象;
  • 11月25日,《兰州发布》通报个别感染者健康码显示核酸阴性,系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失误,将严肃处理;
  • 11月27日,网传“西宁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参与西宁市核酸检测”,《西宁晚报》辟谣“从未参与我市核酸检测工作”
  • 11月27日,网友通过天眼查发现“核子华曦”背后张姗姗,发现其在全国成立了35家核酸机构,“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就有疫情”,发起了全网寻找张姗姗,在各大平台蔓延。
  • 11月27日,《南方都市报》记者实地探访核子基因总部,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公司领导都不在公司,今天无法接受采访。”11月28日,南方都市报二次探访,该公司经营未受影响。
  • 11月27日21时37分,《第一财经》发布文章,揭秘核子华曦背后唯一大股东为核子基因,实控人为张核子。核子基因在今年注册了16家检测机构。
  • 11月28日8点,《北京青年报》报道,核子基因在北京也有实验室,北京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巴颖,巴颖同时也是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巴颖与张核子为校友。
  • 11月28日下午,《南方周末》以往报道被翻出,报道三个要点:1、核子华曦去年就曾出现过检测事故,张姗姗背后的核酸检测公司,屡出事屡中标;2、该公司通过代理加盟模式扩大;3、核子基因名下种类繁多的检测项目中,存在有争议的灰色业务。
  • 11月28日16时,《红船编辑部》发文,针对近日网络“拥有35家核酸检测公司的张珊珊及张核子系张蕴钰将军后人”的传言,张蕴钰之子、北京卫戍区原装备部部长张旅天回应红船编辑部称“假消息,已报警”。
  • 11月28日16时10分,《科创板日报》实地探访,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记者注意到关于展示屏幕的介绍写有“核子基因集团总投资3亿元,IPO上市计划正式启动”内容。
  • 11月28日17时30分,《蓝鲸财经》报道,核子基因疫情相关业务覆盖45座城市,累计检测超7亿人次。
  • 11月28日17时44分,《科创板日报》获悉,核子基因总部所在地深圳南山区卫健局表示对辖区内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驻点监管。
  • 11月28日18时28分,《界面新闻》报道梳理了张核子、巴颖、张姗姗关系。张核子与巴颖是夫妻,张姗姗虽任多家核子华曦实验室的高管,但其并不是核子基因的主要股东,其与张核子、巴颖关系不详。
  • 11月28日19时14分,《科创板日报》采访张核子弟弟张原子,得到回复:其家庭为普通家庭,“我们都是很低调的,这个信息清者自清,我们没有义务发什么澄清”。张原子进一步表示,其与核子基因公司没有关系,只是传闻牵涉到了家人,“公司的事情自然有公司(解释),我们是兄弟各干各的”。
  • 11月28日23时20分,《新京报》报道,针对网络上有信息称核子基因股东之一巴颖“为院士巴德年之女”一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辟谣,网传信息为捏造信息,“除了姓和我一样以外,我与此巴颖没有任何血缘和社会关系,彼此是毫不相干、彻彻底底的陌路人。”
  • 11月29日10时30分,《健康时报》报道,违规超10次的核子华曦,为什么没被提起公诉?
  • 11月29日21时30分,《澎湃新闻》独家采访知情人,张姗姗为张核子女儿。
  • 11月29日22时,《澎湃新闻》报道,深圳市市长热线称涉及核子华曦投诉工单有20多条,最早今年7月已有人投诉。目前,此公司对外公布的电话已处无人应答状态。

传播分析

11月24日16时-11月29日24时全网提及“核子基因”、“核子华曦”信息共计343705条。从传播趋势看,事件呈现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状态,并在11月28日达到峰值,11月29日开始回落。

从分布情况看,微博为主要传播渠道,占比高达89.14%。原因为该事件相关微博热搜高达15个,且多个热搜达榜一位置。具体热搜有#揭秘关联37家核检机构的张姗姗#、#一核酸公司实控人今年注册16家核酸机构#、#核子基因多次被罚仍中标核酸检测项目#等。

据知微舆论场数据显示,除了微博渠道,该事件在头条、知乎、快手、抖音也多次登上热搜位置。其中#官方回应核子基因被曝违规#热度最高。

媒体报道情况

从媒体报道情况来看,《科创板日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新京报》在本次事件中跟进积极,且有实地探访、记者电联采访动作。《南方周末》发布的《屡出事屡中标,张姗姗背后的核酸检测公司生意如何做大?》文章系2021年1月28日首发,二次新发仍获得了较大关注量,阅读量达到10万+。 

评论情况

媒体观点

正观新闻评论:

不管是此次兰州对于兰州华曦的处理还是此前各地对核酸检测机构的处罚,都是给第三方机构敲响了警钟——相关机构必须用严谨规范的检测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弄虚作假,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必然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至于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加大惩处力度,对那些重扩张轻质量的检测机构甚至于幕后的利益集团形成震慑,恐怕也值得主管部门深思。

极目新闻评论:

对公众疑问,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管理,从投标中标到核酸检测结果上报,保证各项流程合法合规,检测结果准确有效。同时,也要对核酸检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如此,方能团结一心,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北京商报评论:

核酸检测不是造富时代的好生意,核酸检测机构更不能把疫情当成敛财的所谓风口。核酸检测是一本经济社会大账,在暴利和微利之间,首先应筑牢法律的围墙。同时,扎紧核酸检测质量监管的篱笆,堵塞漏洞,及时排查隐患,倒逼核酸检测机构增强责任意识,规范操作流程,严格实验室管理,把住检测质量关。在核酸检测常态化、价格不断下调的大背景下,市场中的核酸检测机构将如何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检测,亦成为疫情当下的关键之问。

新京报评论:

追问乱象背后的核子基因,彻查核酸检测是否连着猫腻,应当说关涉疫情防控成效与公众权益,本就值得重视,但相关谣言把无辜的人拽进风波,这就应该引起反思:在事实未查清之前,不攀诬他人,是公共讨论的底线。网友关心核酸检测事关自身,没有毛病,不过也需提醒的是,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中,网友也需擦亮眼睛,理性分辨,追问真相也不能误伤无辜者。当然,身处舆论涡的核子基因,“什么都不说”显然也并非应对质疑的良策。

网友观点

  • 扛着防疫的大旗,做着肮脏的交易,代价则是数百万人的生计。
  • “发现问题,要求立刻进行整改”这个标准略低,有些人为、恶性错误一旦出现应该将该机构从核酸检测服务提供商名单中删除。
  • 核酸检测如果变成生意,疫情就永远不会结束
  • 拥有35家核酸公司的张珊珊是谁?她在全国注了35家核酸机构,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就有疫情。而且是刚注册没几天,就全员检测。
  •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人坏透了,你看这段时间抢着开检测公司,恨不得疫情再乱些再疯狂些,它们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发国难财。这么大密度的注册,技术条件能跟上吗?人力资源能迅速到位吗?恐怕都得打问号。另外资质审批怎么拿到的,里面有利益关系吗?这些应该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得查查。
  • 核酸企业拿疫情期间的营收去上市,这绝对是该禁止的,这能持续吗?
  • 对核酸企业的这部分收入征收重税,纳入公共健康管理基金,共同投入抗疫大事,毕竟动辄80%的毛利,多少有点发国难财的意味,这真不合适。

事件总结

该事件舆论可以分为3个重点:

关于核子基因。公众深扒其背后的实控人,媒体跟进对“张核子、巴颖、张姗姗”三者的关系进行调查报道。此外,媒体还重点报道核子基因发展历程、业务模式、规模关系网、经营情情况等,揭露了核子基因存在以下问题:核酸检测事故频发、实验室多次违规被罚,屡出事屡中标、加盟模式疯狂扩张、创始人背景存疑、质疑其所涉业务存在灰色收入等。

对于本轮风波,核子基因总部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且并未正面回应。对于“哪里有核子华曦,哪里就有阳性”的舆论,一位核子华曦的地区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称,我们是受各级政府的通知委派前去疫情严重地区进行核酸检测支援,如果真如网传人为制造假阳,我们现在肯定已经停业接受调查。该负责人强调称,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当地政府出于招商引资与疫情防控的考虑,主动邀请核子华曦注册公司。

关于核酸检测。舆论声音主要有:加强核酸测监管、核酸检测企业IPO是否合理、建议把核酸检测的预算更多运用在医疗完善方面等。国家卫健委表态,对于常规核酸检测,将严格检测资质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重点加强检测机构的监管。下一步,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不姑息。

关于全民“断案”。网友发起的“全网寻找张姗姗”的活动,将该事件推到了较高的热度,引起了多方关注,于舆论监管而言是好事情。但是,在发酵过程中出现了部分网民随意猜测的现象,发布了如“核子基因股东之一巴颖为院士巴德年之女”、“张珊珊及张核子系张蕴钰将军后人”等不实信息,干扰了舆论的正常判断。虽然,被误解者均已通过媒体澄清辟谣,但是,此类谣言于当事人造成伤害,于调查事实真相带来困难,值得反思。

16.3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