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5月21日讯(记者 邵雨婷)5月17日晚,华熙生物(688363.SH)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一文,公开点名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等9家券商机构,指责其研报通过不科学对比鼓吹“玻尿酸(透明质酸)过时论”。
在华熙生物发文后,5月19日,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共同发布《中国医美和美妆行业健康生态倡议书》,呼吁全行业从业者及资本市场“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初心”,华熙生物官方微信公众号随之转发。
这场由上市公司直接“炮轰”券商的争议,迅速引发行业震荡,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企业公开质疑券商案例,或推动研报合规性审查机制的完善。对此,5月21日,华熙生物向蓝鲸新闻记者回应称,公司与券商机构之间保持着交流。“目前还需要等待专业部门和监管机构来判断,这些券商研报是基于自身独立分析,还是全面引用了研报涉及的相关公司招股说明书的内容。如果该招股说明书存在重大的信息披露问题,则应由相关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出面解决。”
而对于此次发声的考量,华熙生物向蓝鲸新闻记者回应表示,“华熙生物本次行动的目的不在市场的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是防止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的结合、防止学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态。”
华熙生物与券商研报之争,是一场关于透明质酸产业价值的保卫战。华熙生物点名的券商报告均指向了“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巨子生物(02367.HK),其援引的10篇研报中,有7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巨子生物,均对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进行对比研究。
同处医美行业,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代表产品分别为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均为具有填充、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近年来,随着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崛起,巨子生物的市值一度冲至900亿元,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透明质酸赛道却遭遇增长瓶颈,昔日的“玻尿酸女王”如今正经历着战略转型与市场挤压的双重考验。
华熙生物挑起透明质酸产业的“正名之战”
这场围绕生物材料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中国医美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华熙生物在文中指出,自2022年起,随着资本市场追捧重组胶原蛋白概念,部分券商研报为营造比透明质酸更大的产业预期,刻意贬低透明质酸的价值。
例如,华泰证券在《巨子生物(2367.HK)始于胶原,不止胶原》研报中称“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等领域比玻尿酸更具生物活性,且玻尿酸有潜在交联剂残留“馒化脸”的风险”;安信证券则称“胶原蛋白相对于透明质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优势在于其皮肤修护和抗衰老的功效”。
华熙生物认为,透明质酸这一成分及相关产业在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概念切换中遭遇了谎言与践踏,被描述为“过时”“不如某物质安全”“不如某物质更具生物活性”,这些罔顾科学事实的内容,本质是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对于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功效之争,华熙生物则表示,全球范围内关于透明质酸在衰老、信号机制、细胞分化等方面的研究和论文证据更多。
截至5月21日,涉事券商机构尚未公开回应此事,据时代财经报道,华熙生物方面透露,华福证券、德邦证券、西部证券等已删除其在上发布的“被点名”研报,公司此次官方发声前已和两大行业协会进行了沟通并获得支持。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向蓝鲸新闻记者表示,此事暂时不接受采访。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公众号文章)
华熙失速,巨子超车
这场争论的背后,是华熙生物正经历着战略转型与市场挤压的双重考验。
华熙生物成立于2000年,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是一家以从事透明质酸微生物发酵生产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早期核心竞争能力侧重B端业务,其玻尿酸原料占据全球头部市场地位。
不过,近年来,玻尿酸赛道竞争白热化,爱美客、昊海生科等企业纷纷入局,随着玻尿酸红利的消失,华熙生物此前的高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2019年开始,随着化妆品消费市场,尤其是功效性护肤赛道的快速增长,激发了华熙生物从“原料供应商”向“生物科技全产业链平台”转型,目前,公司旗下有着润百颜、夸迪、米蓓尔等多个功效护肤品牌。不过,华熙生物旗下的产品线,上到1167元的夸迪次抛精华产品,下到79元一箱的水肌泉瓶装水,大多都和玻尿酸深度绑定。
化妆品行业资深管理专家白云虎向蓝鲸新闻记者表示,当前,消费用户正看清“功效护肤”的品牌理念和产品品质,选择更理性、成熟。另一方面,线上渠道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玻尿酸为核心原料成分的品牌产品愈来愈多,导致营销和流量成本持续上涨,而消费用户随流量引导而改变购买决策。
当消费者不再买单玻尿酸,依托于玻尿酸的产品线业绩也随之崩溃。
2024年,华熙生物业绩大幅下跌,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净利润为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2025年一季度,华熙生物录得营收10.78亿元,同比下降20.77%;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下降58.13%。
对于业绩暴跌,华熙生物在财报中表示,主要是因为管理变革的组织架构升级、供应链改造、研发投入等影响了短期损益,以及收入占比较高的消费品相关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调整仍在持续,2025年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有望触底。
具体来看,2024 年,公司原料业务实现收入12.36 亿元,同比增长9.47%,占比为23.06%;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14.40 亿元,同比增长32.03%,占比为26.85%;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收入25.69亿元,同比下降31.62%,占比47.92%。
玻尿酸陷入增长瓶颈下,反观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近年来快速扩张,以巨子生物为代表的新势力业绩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资料显示,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同一年成立,2022年赴港上市,凭借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技术,公司早期通过医院渠道和微商模式打开市场,目前共有四款Ⅲ类医疗器械重组胶原蛋白填充剂、凝胶产品,旗下可复美、可丽金是重组胶原蛋白功能性护肤品和医用敷料领域的标杆性品牌。
2024年,巨子生物全年营业收入为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实现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4%。公司营收首次超过华熙生物,核心品牌可复美实现收入45.42亿元,占收入比重达82.0%。
伴随着玻尿酸市场热情褪去,热钱对玻尿酸的热情也开始消退,不足三年,华熙生物市值已蒸发千亿。2021年,华熙生物的市值最高触达1400亿元,股价最高曾触及309.43元/股,一度有着“医美茅”之称。而截至5月21日,华熙生物收报52.61元/股,总市值为253.41亿元,较高点蒸发千亿元。同日,巨子生物收报81.8港元/股,总市值为876.00亿港元。
在玻尿酸不再新鲜的当下,华熙生物在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考验正在持续加码。今年三月,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发表了一则重要讲话,以罕见的强硬姿态宣布开展组织整顿行动。这场被称为“刮骨疗毒”式的内部变革,是华熙生物在面对产业升级关键期的一项管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