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事件是近期全球金融圈的热点话题之一,主要为初创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美国硅谷银行突然被宣布接管,这被看作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银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硅谷银行的破产?是投贷联动的业务模式?是风险防控预警不及时?它的破产对我国科创企业投融资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
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MBA项目举办的“教授公开课”上,交大高金副院长、会计学教授 李峰 发表题为《从硅谷银行事件看科创企业投融资》的演讲,分享他关于硅谷银行破产事件的思考。
李峰主要观点:
1.硅谷银行宣布进行融资、亏损出售有浮亏的AFS债券,本意是为了增加流动性,但是反而加剧挤兑。
2.硅谷银行业务单一性使得其过度暴露于美联储大加息周期带来的风险。
3.硅谷银行业务重心转向并不擅长的多元揽储和证券投资,导致在风险管理上出现一系列失误。
4.硅谷银行对存款流失与债券减值的双重困境存在侥幸心理,未做必要的风险对冲。
5.硅谷银行应对流动性危机的公众沟通失策。
6.社交媒体与数字金融加剧硅谷银行挤兑风险。
7.硅谷银行破产与其投贷联动业务模式无关。
硅谷银行集团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硅谷银行、硅谷银行资本、硅谷私人银行、硅谷银行证券,共同打造起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商业闭环。李峰指出,硅谷银行倒闭的,其实是它的四个业务板块中的商业银行部分。从贷款的种类来看,硅谷银行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地方有两点:初创企业贷款、资本催缴信贷。硅谷银行在这两项业务中非常成功,这次银行的倒闭与此并无关系。
01
硅谷银行破产的过程
讲座中,李峰复盘了硅谷银行倒闭的过程。3月8日,硅谷银行卖出210亿美元债券,同时宣布紧急发售新股筹资22.5亿美元。3月9日,投资者和储户试图从硅谷银行提取420亿美元,当天硅谷银行股价暴跌超60%。3月10日,硅谷银行宣布破产,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3月12日,FDIC宣布,第一公民银行将接手硅谷银行的所有存款和贷款,以165亿美元的折扣价收购硅谷过桥银行约720亿美元的资产。同时,美联储认为“这(硅谷银行)是一个经典的、极其管理混乱的公司”。
02
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
讲座中,李峰从微观角度切入,从长期基本面、外部因素、应对因素、时间因素等四方面总结原因,清晰梳理硅谷银行破产情况。
长期基本面:客户结构单一、业务重心偏离擅长轨道
客户结构单一。李峰讲到,硅谷银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为科创企业提供特色化、便利化、差异化服务的定位,导致其负债端和存款端的客户都非常单一。2021年和2022年,硅谷银行贷款中,对PE、VC以及科技企业的贷款合计为78%和79%。客户结构单一容易产生一致性的群体行为,风险出现时,硅谷银行无法短时间内消化。
业务重心偏离擅长轨道。硅谷银行业务重心偏离其擅长的科创企业融资服务,转向金融资产投资,即使保守策略也难应对特殊环境下的冲击。李峰从硅谷银行的负债端、资产端变化进行分析,说明硅谷银行的业务从专注于服务PE/VC和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转向并不擅长的多元揽储和证券投资。结果是,硅谷银行擅长管控科技企业的信用风险,却在利率风险预测和管理上犯错误。
外部因素:美联储极端货币政策调控
李峰讲到,美联储极端货币政策调控是硅谷银行破产的外部因素。2022年开始,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储户为了追求国债高收益而撤出现金,硅谷银行存款快速流失,活期无息存款由1258.51亿骤降至807.5亿,且在2023年第一季度加速下降,使硅谷银行不得不出售债券组合资产,以应对亏损和流动性短缺。
利率上升造成硅谷银行巨额损失。2022年,硅谷银行AFS、HTM未确认损失分别为25亿美元、151.6亿美元,2022年末,硅谷银行的总股本约为162.95亿美元,当2023年3月9日硅谷银行出售约210亿美元的证券组合资产时,已接近资不抵债。
应对因素:风险管理不当、公众沟通失策
硅谷银行风险管理不当。李峰讲到,硅谷银行使用资产配置视角而非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办法管理流动性,有违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一般原则。硅谷银行的资金加到期存款以及备付金只占整个存款余额的5%,而对于一般的商业银行来说该比例要达到20%。李峰指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先无限量宽后急剧加息,都有明显的征兆,如疫情冲击和通胀上升,但是硅谷银行没有做足各种场景之下的压力测试。其对存款流失与债券减值的双重困境存在侥幸心理,未做必要的风险对冲。
值得注意的是,李峰从“公众沟通”角度分析此次硅谷银行危机事件。在他看来,硅谷银行首席风险官缺位长达八个月,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出银行对风险应对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此次危机应对中,硅谷银行在公众沟通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挤兑事件出现的时候,最佳做法应是对外传递公司浮亏仅仅是暂时波动,长期来看不存在根本性问题的信息。但是,硅谷银行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3月8日发布了一则新闻稿。新闻稿表示银行低价出售价值210亿美元的可变现资产(这使银行亏损18亿美元),发行可转债筹借150亿美元资金,以及紧急发售新股筹资22.5亿美元,此举旨在增加流动性,但却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解释框架来稳定公众情绪。公众忧虑升温,但硅谷银行却保持沉默。几乎一整天之后,首席执行官告诉客户“保持冷静”,随后,硅谷银行又补充说:“每个人都在告诉彼此SVB有麻烦了”,这反而使公众进一步陷入恐慌之中,加速挤兑。
时间因素:社交媒体与数字金融加剧挤兑风险
社交媒体与数字金融的发展,储户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提取存款,但银行体系对危机的相应速度较慢。硅谷银行试图驾驭美国银行系统陈旧的紧急贷款机制,并说服其托管银行延迟营业时间,以处理数十亿美元的转账。可惜的是,美联储需要在实际转帐前进行交易测试,且没有延长其每日下午4点的截止时间。与以往发生银行挤兑时,储户需要到现场排队等待相比,社交媒体和数字金融科技加速了资金流动,方便储户资金转移,留给银行应对决策的时间大大缩短。
03
硅谷银行的破产对中国发展科创金融意味着什么?
李峰讲到,作为债权融资市场的先驱,和全球独此一家的创投圈专业银行,硅谷银行可以说是美国初创企业的生命线。在他看来,硅谷银行的破产跟其投贷联动的业务是没有关系的。
李峰认为,投贷联动在中国整个融资体系当中是有发展必要的。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整个融资体系里面一家独大,发放贷款时不向科技类公司倾斜,带来的结果是科技公司融资严重不足。中国投贷联动业务的主要矛盾不是过于集中的问题,而是发展不够充分的问题。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0家银行成为首批试点。投贷联动的核心是解决科创企业信用风险损失覆盖问题,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市场氛围做基础保障,主观上需要银行经营更加专业、目光更加长远,强化银行拼的是质量和能力、而不是速度和规模的根本观念。
硅谷银行的破产对中国发展科创金融有怎样的借鉴?李峰给出三点建议:
1、加强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监管。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的能力,提升对科技金融机构监管穿透性,强化金融机构行为监管,防止其偏离正常经营轨道。
2、重塑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的市场定位。注重对科创金融专营机构的支持和保护,科创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失败概率高,专门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也容易出现信用危机。鼓励大型银行的支行进行专业支持。
3、货币政策应注重对投贷联动的保护。美联储先放水后加息是硅谷银行难以应对流动性冲击的重要原因。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尽可能保持稳健,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应有结构化安排,维护科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