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孔子著名的“知己知人”十二字心法。
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为什么?“廋”也!隐藏,作假,是人类习而惯之的最大通病。在这个问题上,谁也别装圣人!
《大学》有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其实,知人难,知己更难!中国禅宗中就有许多参悟“我是谁”的公案。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在那个惜字如金的年代,同样的话,为什么孔子要强调两遍?
人善于隐藏!第一个“人焉廋哉”是说别人;第二个“人焉廋哉”,孔子的意思是:你也是人,也一样善于隐藏。
所以孙子在兵法里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请注意他讲的顺序,先“知己”,后“知彼”呀!
写到此处,想起了我开车时常用的高德地图导航:“请小心,前面有急转弯哦。”
这种解读,是我今晨体悟到的。(这段时间,我常常凌晨四点左右起床,沉醉于经典,但愿是天命使然。)
道,在微妙处!
现在我们回看这十二字心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视,观,察,是三种不同的修为境界!它是需要“体悟”功夫的。
观不是视,视不及察!我们现代人,常将“视察”“观察”两个词混用,这是因为我们把不同的层阶混为一谈。
你可能有不少知识,但却没有文化。
视,是用眼睛看!其实,人,一开口就是个错误。“视其所以”,看他怎么做,怎么行。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观=又+见。又,不只有一次。所以由眼入心了。人死了,还有眼,但能看见吗?何况是又见?观,是用心看。由浅入深,更进一层。所以有“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自在能看吗?“观其所由”,由,由来。用心去体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行?观功,是佛家功夫,也是道家功夫,更是儒家功夫。不修行,还真入不了门。一生都是门外汉的,多得是。
察,是至高境界。黄老内丹学讲“感而遂通”。
不是目视,也不是心悟,而是感通。双方交则有感,一感就知道了。“与天地合其德”了,“与日月合其明”了,“与四时合其序”了,“与鬼神合其吉凶”了(《周易 · 乾卦》) 。元、亨、利、贞了,感通而能察了,所以就“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
察者,请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下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周易 · 系辞上》)上观,下察。
察者,我们往浅一点举例。我们常听到“体察民情”一语,但现实中多看到的是“欢迎领导视察指导工作”的标语,多的是“用眼看数字”“用眼看高楼”“用眼看报告”。放不下自己的官身,怎能体悟到百姓的真心,更别谈深察民情了。
“察其所安”,此“安”,是心安!体察他这样做、这样行,他的心里是安的吗?安,超过了快乐。安,是本来就如此。比“心有所愿”“心有所乐”还要更进一步。
有人做事是为了让人知道而去做事!有人做事,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去做事!所以,俗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不辞劳苦做这件事,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大人之道,是只要这件事对大众有利,我就做了。因为,他不做,自己心里不安!
孔子十二字心法,牛吧!我说了半天,只是粗浅地说了知人,还没谈十二字心法之知己。其实,知己后更精彩!
昨天上午十点半,陈明哲老师从美国打电话给我,打了近一个半小时,耐心地指导我。我和老师通完电话,常常会整理一下老师所教的东西。看着笔记,我心中充满感动。明哲老师,当代管理学界泰斗级的人物,全球动态竞争理论、文化双融、“精一”理论的建构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国际管理学会前主席、毓老师的弟子。如此名师,远隔重洋,常常电话一两小时,对我“耳提面命”,我何德何能?
我铺垫了半天,是想讲下面的问题:陈老师提出的“三心一力”论。何为“三心一力”:人要培育自己的“公心、诚心、用心”,同时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如没能力,“三心”就变成了“空”心。
我从近期的工作中感知到,公心要求我不断去私,诚心要求我不断去伪,用心要求我不断去杂。越去之,越深入,也就越专注,越快乐!陈老师要求我把这个感悟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他要指导我写作,我欣然答应。这是一个知己的过程。要常观自在。视己所以,观己所由,察己所由,还要反求诸己。
我还想说,今晨我们刚好学到了孔子的十二字心法。如我昨天能想到这十二个字,我便能顺便请教一下明哲老师,我这样解读孔圣人有没有问题。
李克观人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史记 · 魏世家》)
观人,也是观己。
“四书大家学”系列函套装(3套6本)
《每日省悟:〈论语〉》(全二册)
《每日省悟:学庸大家学》(全二册)
《每日省悟:〈孟子〉大家学》(全二册)
问永刚 著 刘西越 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
“四书”者,《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也,它和“五经”,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
“四书大家学”系列是作者多年来反省察识、学思习悟的心得。其目的是用现代通俗语言,为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们架起一座通往中国文化经典宝藏的桥梁,让经典不再陌生。愿传统文化经典能够走进家庭,使家风醇厚和睦。
作者通过“每日省悟”的方式,反省自己,体悟圣言,务实践行,对四书进行了最通俗易懂的解读,“用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
在该系列作品中,作者援引大量经学原典,参考爱新觉罗·毓鋆、熊十力、朱熹、王阳明、程颢、程颐等先贤的著作言论,以经解经,正本清源,对“四书”的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旨在使“四书”中蕴涵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当下每个人明德笃行的精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