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对“捷径”的期待,和对“公正”的追求,总是在博弈。
澎湃新闻讯,6月7日,“湖北武汉黄陂考生吴某某将高考数学题拍照上传至小猿搜题”一事引发热议。8日,黄陂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表示,确认吴某某违规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卷事实,监考人员存在入场安检和监考失职问题。
鲸平台讯,事件经过是 :该考生在安检时,将手机藏于手拿薄衣内,高举双手避开了安检,将手机带入考场。考中将手机藏于草稿纸下拍题并发至培训机构寻求答案(未获)。该生已被取消所有成绩,并将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同时,撤换监考人员,加强监考力量,涉事监考人员已由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调查。
该风波引发了一场关于【考试作弊识别】话题的热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投机取巧的技能和反作弊技术也呈“螺旋式”进阶,从考场递小抄、大腿贴小抄进阶至隐形耳机、作弊眼镜、假发藏摄像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100家企业共申请过近150条与“考试和考场防作弊”相关专利。
鲸平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布公告“搜索“考试作弊”关键词,可见2020年公布了19条相关科技专利。申请方多为通讯、计算机技术企业和高校。
鲸平台选取了一些代表案例,带大家了解一下近十年中国企业与高校发明的【考试作弊识别】科技!
【人体行为识别组】
本次“小猿搜题作弊”事件,极大的争议在于:在多名教师监考的环境下,考生行为理应受到极大限制,不能轻易拍摄高清考试题。
“人体行为识别组”的发明,或能减少乃至杜绝此类行为。该类发明高度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科技,几乎是“反作弊科技”大势所趋。
2021年4月,中国联通、联通大数据有限公司联合申请的【考试作弊检测方法和装置专利】公布,专利详情显示,这项技术可以检测监考视频中考生的肢体动作,并判断其是否在作弊。据悉,该技术是基于真实考试场景的视频训练得到的。
考生上半身关键点示意图
2021年3月, 软通动力发布了【考试作弊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这项技术可以通过摄像装置获取考生人脸信息,与其报考资料进行比对,甄别“替考”等作弊行为,主要针对线上考试的监管。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双胞胎替考,在面部特征高度相近的情况下,技术设备如何识别呢?
成都佳发安泰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8月公布的【考试作弊行为检测方法及系统】或许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该专利不仅可以追踪分析考生肢体动作,还可以跟踪考生的视线移动范围;不仅可以识别考生面部,还可以识别虹膜。最后通过多重分析数据,判断考生是否存在作弊行为。
2020年12月,山东科技大学发布的【标准考场环境下的考试作弊行为检测方法及系统】,原理也是根据图像信息甄别考生身份,评估肢体动作。早在2017年12月,科大讯飞也公布了类似原理的专利。
2020年至今,公布的此类原理的专利较多、较密集。
同期,西安工程大学公布了【一种考试作弊行为识别方法】,除了对本人存疑行为进行鉴别以外,还可以智能识别与考试无关的“可疑”物品(包括电子屏幕、手机、纸条),除了识别头部、眼部动作以外,还能通过分析唇部动作识别说话行为。
四川文理学院更绝,2018年9月公布了【机器人控制方法、装置及监考机器人】,其发明的监考机器人可以在考场内“巡游式”监控考生。
【通讯信号阻隔组】
近年来,“隐形耳机”作弊事件爆出,揭开了部分人群利用通讯工具“组团”作弊的行为,“通讯信号阻隔组”的发明,或能极大程度对其制约。
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明了【一种针对强抗扰性考试作弊无线电信号的管控方法】,原理是,截获作弊信号进行,将作弊信号完全录制下来,录制的作弊信号可以涵盖作弊方使用的多种抗扰手段(通信方式、编码方式、加密方式),可以用来制裁“顽抗的作弊信号”。
2015年6月,哈尔滨飞羽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了【用于干扰考试作弊信号的干扰源】专利,也是类似的原理。
【智能道具监控组】
2014-2016年间,广西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相继发布了【反作弊智能眼镜】。该类专利的共同原理是:通过让考生佩戴智能眼镜,记录考生身体特征与行为,以便于“实时监控”和“事后取证”。
值得注意的是,该装备必须由考生佩戴,且监控有一定延迟性,不便于操作。或出于以上行为,近年,在公布的专利里,此类申请几乎不见踪影了。
除了以上高科技反作弊道具,近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也发布了【多功能挡板考试桌】等物理“阻隔视线”原理的发明,也存在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回顾2011年至今,近十年来,反作弊相关专利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从“笔迹识别”这种精准性欠缺的技术,到“智能眼镜”、“阻挡课桌”这种需要大量用具辅助的技术,再到今天“识别身份与肢体动作”的较为全面、精准的技术,时效性渐强、效率逐渐变高、操作日益“轻量化”。
鲸平台由衷希望,“反作弊”阵营取得彻底的胜利,未来作弊新闻可以在重要考试中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