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阳过”“阳康”“阳敌”轮番刷屏:症状很痛苦,玩梗很欢乐_资讯_鲸平台
“阳过”“阳康”“阳敌”轮番刷屏:症状很痛苦,玩梗很欢乐
2022.12.21 10:05

随着防疫新措施的发布,连日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阳了后有何症状、如何用药等话题持续包揽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而面对猝不及防的病毒感染,不少网友也选择用段子来对抗那些难受的症状。于是我们从与新冠有关的海量信息中看到,在专业科普的另一面,“阳过”“阳康”“阳敌”等网络谐音梗层出不穷。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关注在这轮感染浪潮中产生的网络流行梗,总结当下我们在讨论新冠时所涉及的热门话题,它们为何被热议?相关热点信息传播具备哪些典型特征?

除了讨论“症状”,人们还在关心什么?

政策的优化牵动着人们对疫情关注点的转移,面对增加的感染风险,如何防护和康复一度成为全网焦点。根据百度指数显示,“新十条”发布后,多个新冠疫情关键词,如“连花清瘟”“抗原”“发烧”等词的搜索频次迅速增长,“新冠症状”一词的搜索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新冠疫情相关关键词搜索指数上升。图片来源:百度指数(截至12月20日)

在社交媒体上,“阳了之后会有什么症状”“阳了之后怎么办”是人们直面新冠病毒时希望了解的主要信息,不同年龄群体的感染症状和严重程度也存在不同,老人和小孩成为话题讨论的核心对象。

对于广大打工人来说,“上班阳了算不算工伤”则成为热门话题,衍生的“居家隔离工资怎么算”“感染后不能去上班算旷工吗”等话题同样成为了网络讨论热点。

图片来源:微博

随着越来多人真的感染了,关注重点则集中到了用药方面。以微博为例,连花清瘟和布洛芬作为“网红药品”屡上热搜。一方面,这两种药品遭到抢购囤积引发关注;另一方面,如何正确用药、用错药怎么办等也成了媒体科普的重点。

在网络上,与药物相关的热门话题主要聚焦于用什么和怎么用,主要退烧药的替代药品、不同药品的适用人群等都成为讨论对象和科普重点。

药品相关的话题阅读量频频过亿。图片来源:微博

疫情相关的信息洪流极易引发公众焦虑,而在感染人数激增后,有很多明星、博主和个人用户纷纷发布自己“阳了”之后的真实感受。“新冠康复日记”微博话题目前阅读量已超6.6亿,小红书上“我的新冠康复日记”话题浏览量近6千万。分享自己的“阳过”经验,成为时下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

图片来源:小红书

除了知识和故事分享,很多网友也在用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纯粹为了度过一段难熬的感染期。

封神的“黄桃罐头”在微博上的阅读量高达3亿,在朋友圈和短视频信息流里也总能被刷到,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除了它是记忆中生病时的绝佳安慰剂,也离不开商家在促销时打出的“桃”过疫情的祝福。人们当然知道黄桃罐头不是药,但并不妨碍大家在网络上疯狂晒图和求购。

谐音梗在这场关于“阳了”的讨论中也没有缺席。“转发这个郭襄一辈子没有杨过(阳过)”“转发这个杨迪(阳敌)可以一直阴性”等,都迅速成了网络迷因,被网友接力传播。

图片来源:微博@杨迪

流行梗与病毒一起传播,这些特征值得关注‍‍

当“阳”成为日常信息交流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围绕这轮疫情所展开的讨论也呈现出一些集中化的趋势或特征。我们总结了三点,与大家一起讨论。

专业媒体报道与公众信息需求基本保持协同‍

“新十条”发布之后,具体如何应对病毒是媒体的报道重点,权威信息、政策解读、专家团队的研判和辟谣等内容密度较高。这些内容基本也是广大网友所关注的信息,专业的媒体和资讯平台及时用专业知识回应了普通人的关切。

图片来源:Pexels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介能够选择和强调某些健康议题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另一方面,特定健康议题的新闻报道也被证实能够显著影响公众关于该议题的态度与行为[1]。

即使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今天,媒体对于相关议题的报道和议程框架的设置依然广泛影响着大众。在某些时候,媒体会因为对相关议题的报道不够及时或深入而遭受大众批评质疑,但在近期这一轮疫情中,专业机构的报道基本满足了大众的信息需求。时至今日,并没有舆情反馈对信息供给数量和质量存在不满。

“快”与“细”的较量下,治理伪信息如同打地鼠‍‍‍

与疫情相关的专业信息和错误信息的混杂,不是最近的产物,谣言和不当解读无疑是长期存在着的。

正如彭兰教授所言,虽然大多社交平台的建立初衷,只是促成人与人的连接,但它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时,就必然会成为一种公共信息传播平台[2]。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公众获取信息和扩散信息的关键渠道之一,面对庞杂海量的信息,特别是疫情相关的专业医学信息,受众难以完全分辨信息真伪,谣言也就随之被广泛传播。如长期戴口罩会导致肺结节、“‘地狱犬’”在日本杀疯了”等不实信息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焦虑和恐慌。

图片来源:微博

受到社交媒体文本短、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影响,断章取义所导致的人们对专业信息的误读也很容易产生。

如钟南山曾说“丹麦开展的一份样本量为数万人的研究表明,只要得过一次奥密克戎,98%的人就能避免第二次奥密克戎的感染。从这个意义来说,得了奥密克戎相当于是接种了一个疫苗,当然,这不是鼓励大家去感染奥密克戎。”

而这条信息在传播时,则被一些人加工成了“钟南山称得了奥密克戎相当于接种疫苗”,这样的内容不仅无法起到正确的健康传播作用,反而容易误导大众。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醒人们警惕疫情之下产生的信息疫情(Infodemic),即在传染病疫情背景下,包括谣言、小道消息在内的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互联网以及其他通信技术快速传播的现象,导致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和可以依靠的指导,并妨碍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3]。可以说,如今我们不仅是在与新冠病毒斗争,同时也是在与信息疫情斗争。

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尚有局限,在信息铺垫不足、公众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不足的情况下,疫情信息容易造成公众焦虑,这也就一定程度上给伪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留下了空间。

而社交媒体用户作为传播节点,有意(例如自我表演的需要,以及维系社交关系的需要)无意地散播疫情伪信息,并可能参与疫情伪信息的生产,这是造成疫情伪信息大肆扩散的重要原因[4]。

疫情相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表明,人们在接触引发负面情绪的信息时,更倾向于进行人际交流。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行为来进行人际交流和群组传播,引发轰动效应[5]。这种信息特殊性导致的交流特征,其实也比常规事件更容易衍生出未经证实的爆款流言和谣言。

图片来源:吴世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伪信息传播,治理困境及其突破路径——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当然,平台在信息的传播中发挥着筛选和把关的作用,但对于新信息的判断需要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一旦虚假不实信息在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空间中占据上风,依托网络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极有可能迅速淹没真实信息,导致谣言成为社交媒体舆论场的主流声音[6]。

对严肃话题的娱乐性消解

从“桃”过疫情、转发这个郭襄一辈子没有阳过、“阳敌”等谐音梗,再到“宝娟我的嗓子”“布洛芬什么姿势效果最好”,每一个冲上热搜的话题都带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

图片来源:微博@喜脉洗脉

社交媒体天然具备草根属性,也就使其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特征,人们在参与话题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相比于严肃议题,娱乐议题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得到人们青睐。毕竟,转发锦鲤等行为是社交媒体永恒的主题之一,面对新冠病毒也不例外。

据学者研究,中国社交网络吉祥物转发行为总体而言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但是也离不开个人社会交往需要的强烈影响[7],不论是转发“郭襄”还是“杨迪”,表明上是玩梗,实际上更像是又一场转发锦鲤或吉祥物的行为,包含着对健康的期待,相比于它的实际效果,转发本身所带来的象征意义更加重要。

图片来源:微博@吃瓜冲浪日记

很大程度上,这些梗图的流行是不受单一机构控制的。与传统由专业机构进行把关的新闻信息不同,网络社交媒体的泛娱乐化,天然容易对那些严肃的议题进行解构,这种基因在近期这波“阳梗”的传播中也表现得十分彻底。

一方面,这些经由大众过滤、基于群体认同和把关的信息能够为专业媒体的信息作补充,也同时能够提供不同于专业媒体编辑的普通人视角叙事。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业余化的传播主体也可能带来虚假信息、观点极化等问题。

当下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艰难的时刻,面对疫情本身和浩如烟海的信息,如何筛选、如何辨别都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如何抵抗信息带来的焦虑并保持理智也同样重要。

不论是硬核科普还是娱乐调侃,当下我们所关注或输出的信息都是生活需求的一个切片。我们需要专业权威的声音来丰富防疫知识,以帮助我们更科学理性地应对病毒;同样也需要幽默有趣的声音来抵消各种焦虑与不安,去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最近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阳梗”?对于“信息疫情”,我们应保持怎样的心态与立场?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本期将根据留言质量和点赞量选出两位读者,送出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的《汉水的身世》各一本。

参考文献:

[1]Helen, Dixon, Charles, et al. Agenda-Setting Effects of Sun-Related News Coverage on Public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Tanning and Skin Cancer[J]. Health Communication, 2013.

[2]彭兰.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J].新闻界,2020(05):36-43.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situationReport-13[EB/OL].(2020-02-02)[2020-07-19].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202-sitrep-13-ncov-v3.pdf.

[4][5]吴世文.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伪信息传播,治理困境及其突破路径——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J]. 电子政务, 2020(9):11.

[6]徐剑, 钱烨夫. "信息疫情"的定义,传播及治理[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8(5):14.

[7]黄椰曼,阳玉堃.中国社交网络吉祥物转发祈福影响因素研究:以锦鲤相关微博为例[J].情报科学,2019,37(04):86-91+121.

9.65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