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信鸽舆情 | 奥迪车拉出了一条“抄袭链” ,知识产权保护需引起全行业的重视_资讯_鲸平台
信鸽舆情 | 奥迪车拉出了一条“抄袭链” ,知识产权保护需引起全行业的重视
2022.05.24 22:11
我们持续观察舆情,发现事件并不简单,奥迪广告抄袭牵扯出了被抄袭人抄袭、导演抄袭、同行抄袭等舆情信息。

5月22日,奥迪广告抄袭事件霸榜热搜,信鸽舆情及时关注,截至22日12点统计分析成文(详情可点击:《信鸽舆情 | “查重率99%” !奥迪小满宣传片抄袭 华仔有没有责任?网友吵起来了》)。

我们持续观察舆情,发现事件并不简单,奥迪广告抄袭牵扯出了被抄袭人抄袭、导演抄袭、同行抄袭等舆情信息。

信鸽舆情选取5月21日0时—5月24日12时数据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事件梳理

1、奥迪广告抄袭“套娃”

  • 5月21日,奥迪发布由刘德华出演的小满宣传片,收获好评。
  • 5月21日晚间,“北大满哥”留言称奥迪广告文案抄袭其视频内容。
  • 5月22日10点13分,奥迪发布声明,向刘德华、北大满哥及相关方道歉。声明中提到,“该视频由创意代理公司M&CSaatchi提报并执行,已责成其尽快就所涉文案侵权情况进行处理,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并全渠道下架争议视频。
  • 5月22日午间时段,有微博博主扒出小满的文案也非“北大满哥”原创,而是博主“@yoli尤琳”,质疑这是一起套娃事件。
  • 5月22日11点26分,@yoli尤琳回应:是我写的,但是我相信这是每个深入了解24节气的人都会有的发现,不算是什么独创性的思想。
  • 5月22日11点43分,人民网发布评论:奥迪广告翻车谁来担责。
  • 5月22日13点40分,涉事广告方上思广告发布道歉信。
  • 5月22日16点55分,刘德华回应:深表遗憾,对原创百分百尊重。

2、本田广告抄袭

  • 5月22日16点02分,博主@宁远宁不远指出,本田的广告抄袭其个人经历,广告方为“汽湃”。
  • 5月23日上午,“汽湃”所属的成都汽湃智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布公开道歉信,向宁远致歉,下架视频。本田方表示正在跟进处理。
  • 5月24日11时21分,宁远表示至今未收到品牌方道歉,将委托律师处理。

3、宝马广告抄袭

  • 5月22日晚间,网友指出奥迪汽车广告短片导演彭杨军所导演的另一则宝马广告片抄袭。稍晚,宝马回复会将该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跟进。目前,该广告已经多平台下架。

传播情况

5月21日0时—5月24日12时,全网提及上述事件相关信息共计189011条,从传播趋势看事件在5月22日达到高峰后回落,舆情热度已经降低。对比之下,三家陷入抄袭中的车企,奥迪事件影响最大。

从传播渠道看,微博仍是主要传播渠道。搜索相关词条,奥迪广告抄袭事件相关热搜7条,宝马广告抄袭事件热搜1条,本田广告抄袭事件热搜2条。

媒体报道情况

从报道活跃媒体看,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九派新闻、金融界、新京报、东方财富网、界面新闻、三言财经为主要报道媒体。

具体来看,澎湃新闻独家对话“北大满哥”,北大满哥表示:事发突然,感到很困扰,目前思绪较乱。该对话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曝光量较大。

红星新闻发布了多篇稿件,主要稿件有《奥迪小满广告涉嫌侵权,律师:奥迪已构成侵权 广告代言艺人不需要承担责任》;《奥迪小满广告供应商道歉!其并非4A公司阳狮旗下,曾陷财务造假风波》。此外,红星新闻跟进事件的报道也获得了不少关注。

事件分析

从事件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十分“离谱”,由奥迪广告方一家抄袭牵扯出多方抄袭。

首先是:北大满哥文案被质疑是抄袭,俗称“抄袭套娃”。在这点上,媒体跟进较少,主要是自媒体文章以及网友讨论,“追根溯源”,出现了一个“考古吃瓜”现象。典型文章有《北大满哥和奥迪都是抄袭?!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无限套娃事件》;《奥迪抄袭碰上满哥虚构,没文化还不是最可怕的……》。其中,第二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

其次,本田广告内容被扒出抄袭网友@宁远宁不远的个人经历。目前,广告拍摄方已经道歉,本田方只表示跟进处理,还未有正面回应。宁远方表示已经提交律师处理。

宝马广告的抄袭是导演拍摄时的镜头抄袭,该导演为奥迪小满广告的导演,目前其已经清空微博,争议视频下架。宝马表示正在跟进处理,也未有正面回应。

抄袭链条下是各方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讨论,我们整理了部分业内人士观点如下: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小满广告’版权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我们注意到,各相关方都表态尊重原创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纠纷,保护版权、抵制剽窃、打击盗版已成为广大网民主流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社会版权意识的提高。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表示:“广告法规定,广告主对广告负有全程责任,所以这里要提醒广大广告主要对品牌发布的广告内容进行严格审查,除了要把控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导向性,避免内容违法低俗外,还要具有知识产权审查意识。”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于波建议“广告界应以“小满广告”版权纠纷事件为契机,通过对广告从业者加强著作权法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广告内容版权审核机制及著作权合规倒逼机制等措施,以提高整个广告行业的法律合规意识,形成尊重原创的工作氛围和创作生态。”

上海骏丰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建新表示,近期多起广告涉抄袭事件足以给大品牌一个教训,在品牌做大的同时要强化合规意识,加强合规管理,若涉及原创、创意,要及时取得授权,避免被“合法”碰瓷。同时王建新强调,如果涉及侵权应尽快回应并道歉,这是能尽快平息时间的一种应急管理手段,一旦诉诸法律,对品牌影响伤害会更高。

《中国消费者报》评价此次奥迪广告“翻车”,将互联网原创保护“顽疾”暴露于众。互联网原创内容保护之路,要想走稳走好,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利用网络技术、人工监测等方式,及时过滤有明显侵权行为的用户和作品,形成强大的监测能力,将侵权行为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平台要发挥应的作用,履行相应的维权责任,建立保护原创共同体。此外,司法部门要严厉打击互联网原创内容侵权行为,通过公开一些典型案件判例,来警示企业与个人不能恣意妄为。

7.51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