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信鸽舆情|一篇文章引发大舆情 文峰集团“彩虹屁”事件全汇总_资讯_鲸平台
信鸽舆情|一篇文章引发大舆情 文峰集团“彩虹屁”事件全汇总
2021.12.10 18:58 信鸽舆情
从舆情角度看 文峰集团“彩虹屁”事件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11月27日,上海文峰集团运营的公众号“今日文峰”发布一篇文章《秘书眼中的上海文峰美容美发集团总裁陈浩》,文章以上海文峰集团总裁随身秘书的视角,对这位总裁大加吹捧,极尽赞美之词。文章表示陈浩“掌握万物之规律,凡事只要过了他的眼睛和大脑,一切都会变得通透”,“浩哥是有天眼的,我们要相信他的安排”……12月5日,在多家媒体报道之下,这位“通天眼”的浩哥喜提热搜, #上海文峰秘书夸老板有天眼# 词条获9828.7万阅读量,舆论开始引爆。

针对此次“彩虹屁翻车”事件,鲸平台信鸽舆情选取12月5日14时(事件爆出)——12月10日12时全网报道进行梳理,从舆情角度看此次事件引发的多米诺效应。

事件时间轴

11月27日:“今日文峰”公众号发布《秘书眼中的上海文峰美容美发集团总裁陈浩》

12月5日14时开始:媒体报道该事件引起争议并登上微博热搜

12月6日:媒体深扒该公司,历史被罚信息、被约谈、强制消费投诉、公司背景等被深挖报道。

12月6日:重庆晨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对该事件发布评论。

12月6日:上海文峰员工彩虹屁文章删除

12月8日:央视网评:文峰“彩虹屁”,不只是沐猴而冠式的黑色幽默

12月8日:光明网评论员:真的有人信“浩哥”吗

12月9日:上海文峰集团被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官网停运,公众号删除全部推文。

传播分析

12月5日14时——12月10日12时,信鸽舆情系统共监测到全网提及该事件信息12541条。从传播趋势看,12月6日,事件迎来第一个小高峰。随后几天,媒体持续跟进,热度不减。12月9日,上海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该公司,舆情彻底引爆,迎来本次事件的高潮。

(信息来源:信鸽舆情系统)

从报道渠道看,微博为此次事件传播的最大渠道,占比31.84%。主要原因为,事件槽点多,彩虹屁文章击中了网友的吐槽心理,讨论度较高。APP渠道传播占比25.01%;网页渠道传播占比15.84%;此外,微信公众号渠道也有较大范围传播。

(信息来源:信鸽舆情系统)

从报道媒体看,澎湃新闻、潇湘晨报、新京报、光明网、东方财富网、九派观察、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上游新闻影响力较大。

(信息来源:信鸽舆情系统)

媒体报道梳理

通过信鸽舆情系统数据,我们选取了十篇影响力较大的文章(以传播量为标准,排名不分先后)。 《澎湃新闻》有四篇稿件获得了较大关注,其中邹娟记者有两篇稿件入选。

(信息来源:信鸽舆情系统)

12月6日7时53分,《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报道《“7旬大爷3年消费235万”那家上海理发店又出圈!官微发文猛夸老板“有天眼”,网友:职场彩虹屁天花板》,该报道整理了上海文峰一直以来对创始人陈浩的推崇,并且指出该公司已被消保委约谈两次。此外,还列出了该公司诱导消费、虚假宣传、违规广告等“罪状”。

12月6日12时37分,《中国基金报》发布报道《“7旬老人3年消费235万”,秘书发文猛夸老板“有天眼”!上海理发店火出圈》,该报道提到了“7旬老人3年在文峰消费235万,老年人很难辨别销售套路,呼吁年轻人多关心父母。

12月6日18时50分,《虎嗅网》发布报道《“开天眼”的陈浩,和他的文峰帝国》。该报道详解了陈浩创建文峰的历程,以及陈浩的商业版图。此外,该报道提到了文峰“预付卡”的经营模式。

12月6日19时,《新民周刊》发布报道《因“拍马屁”上热搜的文峰,其商业帝国的背后是消费者的血汗钱》。该报道主要揭露文峰集团存在无资质从事医学诊疗类服务,多次发生事故。

12月6日23时,《澎湃新闻》发布报道《文峰秘书的“彩虹屁”上热搜,公司曾多次被约谈》。报道提出观点:一切彩虹屁的背后,都是PUA。

12月7日15时54分,《上游新闻》发布报道《起底上海文峰:老板看“面相”起家,靠“造神”和营销话术打造商业帝国》。

12月8日00时46分,《澎湃新闻》发布报道《判决书中的文峰:加盟店中有涉非法行医,有高额预付卡难退》,澎湃新闻记者揭露其加盟模式下的有损消费者的行为。

12月8日19时47分,《澎湃新闻》发布报道《从今年的476个投诉里,盘点文峰的“坑”》,报道中,记者梳理了2021年以来文峰的被投诉案例,盘点文峰的那些消费坑。

12月9日10时46分,《澎湃新闻》发布报道《造神、偷税、推销,文峰发家史里有这些“热”词》,澎湃新闻实地探访文峰门店,部分门店有价格不透明现象。

12月9日11时21分,《新京报》发布报道《实探|风波背后的文峰:店内贴满老板照片语录 老板视频循环播放》,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文峰门店,墙壁贴满老板照片,仍在大酬宾,充值3888元起步,最高108888。

舆情总结

本次事件,是一起由一篇槽点十足的文章引发媒体深度扒皮导致的舆情危机,从事件爆出到被立案调查,共计五天。在本次事件中,上海文峰集团没有公开发声也未接受采访。

本次事件的主要争议点即上海文峰集团种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以及盲目崇尚领导的发展模式。公众愤怒的原因在于,文峰集团虚假宣传,强制消费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有非法行医致人死亡事情发生,这种企业竟然没有受到应该有的监管。12月9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透露,今年11月已对该公司立案调查,目前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

事件发酵到今天,热度还未完全下降,后期官方的调查结果,上海文峰的回应仍会变成下一波舆情高潮的导火索。

18.5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