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时代,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企业的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许多管理者也在幻象中迷失,陷入焦虑与彷徨。面对不确定,管理者该如何找回自我,从而带领组织走出逆境,超越周期?《定力》从管理的基本主题出发,围绕不确定、逆境、周期以及战略定力,向战争学习如何打胜仗,向历史学习利用周期,提炼出变局时代管理的底层逻辑。帮助读者提升战略决策的能力、应对困境的能力以及驾驭周期的能力。从而使组织走出发展的低谷,找回自身定力和长期主义信仰,重建决策体系,化被动为主动,实现逆境突围。1本书重点知识
1.“长期主义”的优势何在?
(1)如果你年纪不太小,就一定记得20世纪末出现的“小灵通”。当时的UT 斯达康和中兴通讯依靠这项业务取得了高速发展。另一家知名企业——华为当时也看到了这个的机会,所以很快就提交了开展小灵通业务的计划,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华为的掌舵人任正非却否决了这个计划。任正非的理由是,小灵通注定是一项过渡的、短暂的技术,3G才代表未来,华为不能做机会主义者。因此,华为把大部分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了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商用的3G业务。不同选择的结果现在一目了然。(2)宫玉振才在书中总结,机会主义者只能得到暂时性的胜利,实用主义者会获得阶段性的胜利,长期主义者才能赢得持续性的胜利。华为在小灵通和3G之间的取舍并不是个例,再举个例子,在今天的云计算领域,阿里云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可阿里云当年的起步阶段,因为耗资巨大,连续几年都面临项目被取消的危险。在最艰难的时候,马云来到了云计算团队,跟他们讲:云计算我们一定要做,而且我要投100亿元。阿里云团队的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可以说,阿里云的未来在那一刻就已经注定。马云讲过一句话:阿里今天做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七八年以后的战略布局。(3)长期主义虽然可能丧失短期的利益,但却会帮你最大限度地靠近甚至抵达最终目标。就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而言,长期主义的优势远超机会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2.作为一个管理者,怎样才能带领团队实践“长期主义”?
(1)回顾任正非关于小灵通的决策,今天我们会赞叹任正非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是有谁知道任正非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任正非放弃了小灵通业务,但是其他企业的小灵通业务却在2000年到2003年间取得了非常惊人的增长,并且利用小灵通业务不断挤压华为的市场。更雪上加霜的是,3G牌照迟迟不发放,这就让其在3G上的巨大投入长期得不到任何回报。那时候很多人对华为失去了信心,认为任正非犯了一个致命且愚蠢的错误,不少人离开华为,选择了在当时看来更好的公司。(2)这种压力对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会焦虑、抑郁、彷徨,中途反悔甚至放弃。这就是长期主义者,尤其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显然,虽然数量不多,但确实有人能把长期主义落到实处。那么,长期主义者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呢?这种定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某个信念或者价值观的崇信,就像任正非坚信华为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不是仅仅赚到很多钱而已。(3)但作为管理者,单单自己坚定并不足够,还要将价值观和信念传递给团队才行。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跟南昌起义的正规军不同,秋收起义的部队成员主要是农民。如何稳定这样的队伍,是毛泽东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毛泽东在上井冈山之前做了一件事,就是三湾改编。三湾改编的核心,是把支部建在连上。营以上有党委,连里面有支部,班排有小组。每个班十个战士,三四个是党员。这样一来,党的组织就成为军队组织的核心,只要党组织不散,军队就不会散。另外,信念和价值观不能只是说说而已,管理者还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只有这样,团队的热情才能被点燃。
3. 在进行长期战略规划时,该遵循怎样的底层逻辑?
(1)如果说欧洲国家的国家治理是围绕着“国家的冲突”而展开的,那么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则是围绕着“王朝的兴衰”而展开的。在古代中国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天下体系中,中国文明很早便表现出大一统的基本走向。从秦汉一直到今天,大一统的理念依然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通过暴力手段,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新变局、新力量的冲击下,以王朝认同为特征的古代中国,必须转型为以民族认同为特征的现代国家,否则国家治理就无从谈起。如何在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中,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救亡图存,成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个时候,是共产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取得了最终胜利。(2)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共产党所面临的国家治理的一个新课题,是迅速恢复经济的发展,但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政治动员。换而言之,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而现在,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无论是从法律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治理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这也最好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理念上的开放与进取。(3)古代中国在大一统格局下的制度演进、现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建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这三者在历史性上是环环递进的关系。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理解了国家治理模式的这一底层逻辑,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主导政策变动的深层因素,并适时且及时地调整战略方向和规划。
本书重要观点
1.在动荡而不确定的变局时代,管理者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让企业逆势而起。2.要把管理的重心从追逐眼前的机会与风口,转为理解波动背后的底层逻辑,从而跳出一时一地的得失,从更大的格局、以更长远的眼光把握当下发生的各种扰动。3.定力的基础是坚定的信念和价值观,领导者需要通过组织结构将信仰和价值观传递给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并以身作则,才能为逆境中的团队赋予定力和动力。4.只靠信念和价值观并不能让企业发展壮大,还需要有长远且适宜不同时期形势的战略规划。5.管理者要对时代态势有清晰的感知,尤其是在逆境之中,在组织陷入迷茫和危机的时刻,决策者对于战略方向的意识更会显得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