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840页厚的“砖头”,却能在半年内印3次,这就是由顶尖学者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典艺术的至诚之作——《溪山清远 : 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
作者高居翰教授被学界誉为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座高峰,早年的系列著作经翻译引进后,他在中国读者中几乎成了明星人物。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4分,学者评价这是高居翰向中国绘画举起的“堂吉诃德的长矛”,网友盛赞此书“体量巨大,叙事宏阔,又能落实于一幅幅画作的细部,开合有度”。
与晚年的贡布里希一样,高居翰把中国绘画视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唯一绵延千年,涵容多种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产生了大量杰作,并最终取得高度成就的视觉艺术,是唯一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在这种传统中,众多画家个体于数百上千年间,前赴后继、通力合作,就如同一个整体,只为让自己笔下的形象接近自然之景。
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高居翰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其讲述以西周晚期、秦汉至宋代美术史为主线展开,重点关注唐宋绘画,特别凸显了宋代绘画的发展高度。
本书能够弥补知识缺憾,扩展人们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而强调观看的乐趣,倡导从画作本身出发的视觉研究,也是作者对中国绘画史方法论和欧美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反思。
高居翰能言善辩,讲述生动且富有激情,融广博的学识和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于一体,并穿插其多年亲身经历的艺术鉴藏与美术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识量与信息量巨大。本书论题开放而耐人寻味,对绘画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思考,也引发学界广泛讨论。
一部可视化的中国绘画史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令网络视频讲座成为人们日渐熟悉的学术传播方式。倒回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已年届八十的高居翰就已有这样的雄心,且以精心的准备来做他所谓的“可视化”的中国绘画史。两个美术史系列视频讲座成为高居翰学术生涯中被观看得最多的成果。
将视频讲座以书籍形式出版,看起来像是一种“复古”——把对美术史的“观看”转换成“阅读”,但这本纸质出版物非常好地保留了视频讲座中图像丰富的特点,很好地展现出了对中国绘画的“可视化观看”。
而相比于有些冗长、没有字幕、偏重线性表达的视频讲座,书籍的形式自有其优势:
视频中一闪而过的图片,在书中可以被读者长久地注视、细览。自由地翻阅书页,前后对比、查找,读者们可以更方便、更直观地感受作品之间的关系,也更容易把握高居翰学术观点之间的联系。
更不用说本书的翻译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对视频讲座进行了很好的整理、考订和补充,准确而清晰易懂,仿佛高居翰的声音在字里行间闪现。
高居翰致力于创作一部可视化的中国绘画史,以大量存世画作为重心,以朴素生动的叙述和敏锐细腻的解读把作品串联成相对完整的线索。他以带领大家观看作品的方式展开对中国绘画史的讲述,书中配图近1500张,颇像一部图史。
由视频整理、翻译得来的这本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作为一部文字翔实、图版精美的中国绘画通史去读,可着眼于书中对绘画史知识的叙述;另一种则是当作一本高居翰的学术论著去读,把它放在高居翰的学术生涯中来体会。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两种读法结合起来,你会发现高居翰像一位熟悉的友人,在和你交流、争论,想要迫不及待地和你分析新发现,你会被他“脑洞大开”的解读折服。
讲述古画“被发现”的历史
“即便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专业人士,也能够在这本书中发现新鲜的材料。”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老师如此评价。
高居翰一直留意寻找和发现中国古画作品资源,他于1980年编的《中国古画索引》就是一部引领性的著作。比如书中《柳荫婴戏图》扇页就颇为有趣,高居翰显然见过并留下了彩色照片,这也许是他在古董商或拍卖公司那里发现的作品。
高居翰眼光出众,常能很快捕捉到作品的特殊之处,他在解读南宋《观潮图》时注意到,“远处江岸呈现弯曲形态,呼应了扇面形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但构图确实奇特有趣。”
[宋]佚名:《观潮图》,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高居翰的系列视频讲座将副标题落脚在“中国早期山水画”,但他花了很多工夫来讲人物画、花鸟画,因此书籍出版时副标题改为“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是准确的。
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需要利用幻灯片及一些实物进行教学,还要会举例子、打比方,甚至需要讲一些带有“八卦”性质的逸闻趣事,高居翰就是如此。在中国绘画的“八卦”中,作品的收藏、买卖等情况是很引人关注的一个方面。书中,高居翰除介绍各公立博物馆的收藏外,还提到了许多欧美博物馆及私家收藏中国古画的情况。
通过高居翰的讲述,你会发现,每一件作品进入现代学术史的过程,都值得我们重视,不少名作都有一部“被发现”的历史。一件件作品出现在市场上,或被忽视,或被珍藏,或被改头换面,或被涂脂抹粉,它们是经由不同学术背景的人一遍遍讲述,最终才进入了美术史,构成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绘画史。
比如传为五代周文矩所作的《重屏会棋图》,是高居翰 20 世纪 60 年代初在佛利尔美术馆工作期间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他请人重新装裱画作,为该作品下一步展览和出版打下了基础,高居翰认为这个版本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版本时代更早。
比如南宋佚名画家的《月夜双舟图》扇页,是高居翰在日本东京的古董铺里发现了它,并推荐给了多家博物馆,最后由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李雪曼买下。
高居翰自己的收藏也多有这样的奇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宋《花蝶图》扇页,高居翰是在东京的画商处买到此画,当时画作破损严重,他便请装裱修复师进行清理修复,令画作焕然一新,书中便收录了《花蝶图》扇页修复前后的对比图。
高居翰对许多古画的发现与收藏历史津津乐道,这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反映出一种渗透在他学术思维中的参与和反思精神——现代学术和现代学者通过自己的眼光和行为,不断地塑造和改写中国绘画的历史。
求索中国绘画的发展线索
这本书可以说是高居翰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他的几个治学思路在本书中体现得更为清晰。最主要的一个思路是“中国绘画的发展史”,他所关注和讨论的是中国绘画究竟是以怎样的线索发展的,这是一种对于宏大叙述的兴趣。可以说,高居翰的观点已经清晰地体现在两个视频讲座的标题上。
先秦至南宋绘画的讲座以《溪山清远》为标题有两层含义:“溪山清远”既指他最喜爱的画家之一夏珪的一件名作,也指对自然山水美景的欣赏。高居翰认为,中国早期绘画的发展史是一部逐步达成对自然世界完美再现的历史,一代代艺术家的创造力都是以表现自然世界为中心的。
[宋]:夏珪《溪山清远图》(局部)
涉及元明清时代的晚期绘画史的讲座,则以《凝视往昔》为标题,其中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清代石涛《庐山观瀑图》中主人公观看瀑布的姿态,这件作品曾被选为整个视频讲座的主海报;第二层是指一种艺术发展的模式——不是以对自然的表现为核心,而是以对艺术史的追溯为核心。高居翰借鉴他的老师罗樾的观点,认为元代以后的绘画可以称之为“艺术史的艺术”。
高居翰在本书的导言中提及了影响自己的三位前辈——罗樾、岛田修二郎、王季迁,他们分别代表了塑造中国绘画研究的三大传统: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史传统、日本京都学派的汉学传统、中国的鉴赏学传统。
三个传统在高居翰身上共存,虽然偶尔也可以看到彼此的冲突,但总体来说融合得十分成功。高居翰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三大传统之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亦可称高居翰为一位中国美术史的古典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