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99岁的查理·芒格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参加此类会议。作为“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全球知名的传奇投资大师,芒格自加入伯克希尔45年来,将公司市值从1000万美元推升至近7500亿美元,涨幅超过7.5万倍。在中信书院·知本论第21期,我们有幸邀请芒格书院创始人、《穷查理宝典》和《芒格之道》的出版人施宏俊老师,与大家分享查理·芒格的投资生涯、投资哲学及投资决策背后的思考模式。
01
99岁的芒格,仍然思维敏捷
在巴菲特身边,芒格是一个著名的“说不”大师。每次股东会议上,我们都能听到芒格经常说的话是“我没什么好补充的”,他确实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我的理解是,芒格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地位,相当于是“首席风险官”,常常担任“踩刹车”的角色,在投资组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呢?芒格的背景,并不像巴菲特那样从不到10岁就开始买股票、做投资、读商学院。芒格读的是法学院,巴菲特是找了一个律师出身的人做他的搭档。
我接触芒格是因为我主持策划《穷查理宝典》这本书,这本书于2010年出版。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与芒格有过一次接触,但说实话,那是在2010年第一次见面时,我对芒格的了解还很肤浅。尽管我多年从事出版工作,但是对投资这一块也只是略有了解。
后来,我和芒格在2016年的一个活动上相遇,之后在2019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还专门安排了对他的采访。今年除了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之外,5月8号,我和几位同事前往芒格的住所拜访,共进午餐,并与他交流近两个小时,向他请教。
芒格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他经常会谈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不太顾及对话者或其他人的反应和做法。这也是许多人与他接触时的共同印象,即使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他也会聚焦在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上。
在5月8号我们与芒格见面时,一进他的家门,他就开始谈论苹果公司,并强调苹果公司对中国和美国都是有益的。他在我们的交流中一直强调这个观点。此外,我注意到他的健康状态非常好,从2019年到2022年几乎没有变化。他的思考和交流,完全不像一个老年人的状态。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芒格已经过了99岁,快100岁了,但他仍然思维敏捷,完全没有老态。当我们与他交流时,他几乎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也始终保持放松的状态,不断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
02
从投资大师到哲学大师
13年前我出版了《穷查理宝典》,当时,我被这本书所吸引的,并不是它教人如何致富的内容,而是它所传达的人生哲学。作为一位专业背景是哲学的出版人,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这位来自美国的先生的想法,与中国人的很多思维方式是相似的。他讲述的是如何过上幸福的人生,如何成功,而不是关于他在投资界的地位。正如巴菲特所说,芒格让他重新变成了人。
芒格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内心还是有某种理想主义,不太想谈财富,更希望探讨一些思想话题,没有完全摆脱文青的想法。我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芒格的出版人,并且因为《穷查理宝典》,我自己也在慢慢改变,我重新认识了财富,或者说重新认识了自己。
芒格的成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榜样。芒格并不是富二代,也没有利用任何非正常关系或者投机,他凭借自己的认知、知识积累和不断学习从事投资,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进一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的读书人常常觉得怀才不遇,但芒格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改变不仅表面上可以带来更多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自己的独立,包括独立做出人生决策、独立使用时间,不把时间卖给别人,以及能够独立地思考。
03
芒格与巴菲特的第一次见面
芒格出生和求学的经历与二战有一定的重合。二战期间,他在大一就参军了。他加入了空军,在一所学校学习气象学,但只学了大约一年。战争结束后,退役的芒格未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哈佛法学院,并通过原院长的关系被录取。
尽管毕业时成绩优异,但芒格坦言大学期间并没有学到很多,主要是自学。依靠高校教学得到的东西,相对标准化和一般化,毕业后的持续学习对芒格至关重要,这也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在大学毕业时决定的,而在于毕业后是否持续学习。毕业二三十年后,停滞不前、认知和知识体系没有更新升级的人,与终身学习的人相比,差距是很大的,这也是一个复利效应。
芒格从律师到投资人的转变也很有意思。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自己做一些投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家里有8个孩子,而作为律师,他的收入是按小时收费的,他觉得自己收入不够,无法独立。做律师的同时,芒格通过客户看到一些商业机会,所以他的初衷是做副业,通过第二曲线来赚钱。
巴菲特和芒格尽管都来自奥马哈,芒格还曾在巴菲特爷爷的杂货店打过工,但由于年龄相差6岁,他们没有机会一起玩耍。
他们第一次真正的见面是在1959年,芒格的父亲去世后,他从洛杉矶回到了故乡奥马哈。在一位共同的医生朋友介绍下,芒格和巴菲特第一次见面,他们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关于投资这件事,巴菲特对芒格影响很大。之前,芒格并没有考虑过放弃律师职业,直接做投资。但他发现,投资是他自己可以掌控的,并且他不愿意把时间卖给别人。1962年,芒格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正式成为一名投资人。这是他人生的关键转折点,巴菲特在其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后来,他们一个在奥马哈,一个在洛杉矶,几乎每天打电话。他们在投资上也有一些交集,如蓝筹印花等。1975年,芒格成为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与巴菲特组合成为一支强大的投资团队。
04
只需要三个投资机会,看准就下注
芒格与巴菲特在理念上也有所不同。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学生,擅长发掘被低估的公司和股票,即所谓的“捡烟蒂”。但是后来芒格给他一个启示,是寻找优秀的公司,芒格认为用正常价格买入优秀公司,比用低价买入一般公司更有利,这样才能保证,长期持有这家公司能够取得超额回报。这是芒格对巴菲特的贡献,也是他自己的特点之一。
芒格的投资回报率在很多年份都高于巴菲特,但在1973年和1974年,他的回报率下降超过30%。这是因为芒格下重注的特点。
他常说,只需要三个投资机会,看准就下注。与巴菲特相比,芒格的浮亏或者说波动性相对要大一些。但总体的收益率可能差不多。下重注会遇到波动很大的问题,但芒格是一个很坚决的投资者,一旦看准以后,他不会受所谓市场情绪的影响。
芒格常讲,只要有三个投资标的就可以了。其中一个是伯克希尔,他的主要资产在伯克希尔;第二个是Costco;第三个他没有明确提及,其实是喜马拉雅资本。
芒格与巴菲特都说,他们要找能够看得懂的、一些特别确定的公司,避免研究难度大、不确定性高的公司。公司的用户、增长、市场,以及收益率,需要是很确定的,并且在他们理想的要求里边,这个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