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创作、科学研究,这两者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天,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现身“科学前沿主论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围绕AIGC的相关话题,开展了一场跨界对谈。
科学前沿全体会议现场,跨界对谈:现实比电影更科幻
AI的危机
郭帆表示,人工智能目前在电影创作中已经有所应用,包括演员的增龄、减龄,演员声音的修复等。但我今天看到的最新发布的大模型应用,还是让我感到震撼。
“我不知道未来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延展成什么样的一个型态。对于电影行业的很多部门、很多艺术家是有危机的。”郭帆说到。
“我之前和ChatGDP对话时,用的是命令的口吻,今后我要在开始对话的时候,加上‘请’,结束的时候说一句‘辛苦了’,我要对人工智能好一点,给自己留条后路”。 郭帆导演玩笑道。
会上,郭帆谈到前不久和科幻作家刘慈欣聊天说到,在小说和剧本的写作方面,AI虽然不能达到灵感特别好的程度,但也确实已经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仍是可以看的。
张亚勤院士回应郭帆提及的AI危机时表示,AIGC做的再好,还是工具。真正的创作、创造、想象力、灵感,还是靠作家。AIGC可以帮我们做的更好。
未来,AI在电影中的更多应用
在郭帆看来,未来的电影创作中有望更多运用到AI技术。“《流浪地球2》的拍摄中,参与者有3万人之多,在人员协同方面是有挑战的。希望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有强大的组织架构型态能帮助我们完成大规模的人员协同工作。”郭帆表示。
此外,AI生成视频或许能很快解决镜头统一性问题,郭帆介绍,电影拍摄的原视频会闪动,这些问题逐步被解决的话,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镜头,而电影就是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因此AI在未来有可能会帮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进入电影工业化3.0时代,未来,怎么去构思、怎么去拍摄、怎么去宣发,甚至到后期我们放映的影院是什么样的型态,都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和认知。我们希望能尽快了解AI在这些场景的应用,搭建起电影工业3.0的雏形”。
张亚勤院士表示,科学家、工程师可以发明新的算法,电影创作方面需要的语义的连贯性、镜头的连贯性、场景的连贯性,包括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制作,未来从技术上都是可以有突破的。
会上,郭帆多次表示,自己是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和身份坐在这儿的,是来学习的。“我跟我的团队希望能够更多看到新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认识 AI 开始,得先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才能探讨它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财联社|鲸平台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与商汤科技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发布全新升级的“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以下简称“书生大模型”),包括书生·多模态、书生·浦语和书生·天际等三大基础模型,以及首个面向大模型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开源体系。
其中,“书生·天际(LandMark)”是全球首个城市级NeRF实景三维大模型。书生·天际在大模型层面提出一种新的实景三维模型表征和训练范式,可以4K级图像精度准确呈现大规模三维城市场景。在重构出来的三维实景中,不仅具备包括移除、移动和新建城市建筑等城市布局的调整能力,还可以“上帝视角”调节光照、季节等城市风格。书生·天际已超越“城市重建”,突破性实现了“城市编辑”功能。
在“书生·天际”中编辑地标建筑
“今天当谈到 AIGC,我们想到的还是一张张照片;未来,AIGC 将可能生成我们心目中的家,心目中的整个城市。”上海AI实验室林达华教授说到。
郭帆表示:“我们今天看到的发布的大模型,不管是图片的生成、还是城市环境的编辑,已经给电影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期待未来AI在电影方面的更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