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对话封面传媒科技副总经理徐桢虎,打造和媒体业务流程深度适配的融媒大模型应用|融媒新十年_资讯_鲸平台
对话封面传媒科技副总经理徐桢虎,打造和媒体业务流程深度适配的融媒大模型应用|融媒新十年
2023.12.08 14:01 孙煜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的十周年。十年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媒体融合即将迈入下一个十年的当下,鲸平台推出《融媒新十年》系列报道,致力于找寻来自学界、业界的第一手信息,探讨有关传媒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11月15日,2023 AI+智媒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封面科技重磅发布创构智媒生态体系的首批产品:全面升级的“灵知”主流媒体算法、全新亮相的智媒云仓、小封智作、数视魔方。此外,封面科技与兵团日报社团炬客户端、中国航空报、辽宁日报社等6家新闻单位共同发布“智媒生态共创计划”、同阿里云、华为云、百度云就“融媒大模型共创计划”进行签约。

封面科技在构建和媒体业务流程适配的融媒大模型场景应用方面有怎样的经验?如何理解媒体融合3.0阶段的“创生态”?智媒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商业模式?

本期,财联社|鲸平台对话封面传媒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数据官徐桢虎,探讨媒体融合3.0时代,封面科技在打造融媒大模型场景应用、构建智媒生态方面的经验。

以下为对话实录:

打造和媒体业务流程高度适配的大模型

鲸平台: “小封智作”作为封面科技在融媒行业大模型方面打造的产品,可否和我们介绍一下?

徐桢虎:“小封智作”是我们在融媒行业大模型应用转化的一套产品,是一个集内容理解、生成、智能交互为一体的智能化内容创作平台,优势在于和媒体业务流程的深度适配。“小封智作”包含智文、智图、智审、智编、智搜等多个功能模块,涵盖大纲生成、自动写作、文章配图、媒资检索、智能评论、风格化文案等丰富的功能,同时打通了封巢采编系统。

“小封智作”已经在封面内部推广使用了,下一步计划推广到集团和外部客户。从目前得到的反馈来看,“小封智作”在内容辅助创作、效率提升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来源:受访者提供

鲸平台:记者在使用“小封智作”找寻新闻信息的时候,如何能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

徐桢虎:出于信息源真实性的考虑,“小封智作”链接的是封面自身的知识库,包括新闻稿件、图片、视频等,记者找寻到的每一则信息,都能链接到具有高可信度的内容源,方便记者编辑进行二次验证。需要指出的是,“小封智作”目前还不是历史全量知识库。数据库仍在不断升级中,未来会纳入更多历史媒资内容。

鲸平台:记者、编辑在使用“小封智作”时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徐桢虎:“小封智作”目前向记者开放了五个使用场景。

1、小封智文:功能和其他大语言模型有相似之处。小封智闻可以帮助记者找寻热门话题、生成稿件写作提纲、生成全文。此外,可以根据全文内容生成标题、优化文章词句。每一步任务完成后,会有相应的按钮点击直接进行下一步操作。

2、小封智图:主要功能是给文章进行配图,记者在输入相关的文字内容后,既可以通过大模型生成一张图片,也可以在媒资库中通过多模态匹配最相关的图片。

来源:受访者提供

3、小封智审:审核的内容涉及文本、图像、视频、语音,包括涉及主流价值取向的内容。在检查视频的过程中,小封智审可以细化到视频的每一帧,挑选出不和谐的内容,大大减少人工审核的工作量。

4、小封智编:可以帮助媒体在第三方平台发布内容时,生成相应风格化的文案,例如:模仿小红书、抖音、知乎的风格写作文案。此外,可以自动化生成文章评论、实现文字和语音的互转。

5、小封智搜:不同于传统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搜索,小封智搜通过大模型的方式,可以搜索媒资库里的所有内容,包括新闻、图片、视频。你可以搜索具体的场景或者总结性的内容,比如:城市的路面有积水、人山人海等。

鲸平台:此次推出的“智媒云仓”和此前的“智媒云”有怎样的不同?

徐桢虎:智媒云仓不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其实封面从2016年就开始打造自己的“云平台”,当时叫做“封面云”。后来,我们以智媒体的概念提出来打造“智媒云”,提供媒体融合解决方案及产品服务。再往后大家都在提“云”的概念了,其实已经开始被滥用。智媒进化到了现在,无论是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宣发平台还是个人内容创作者,都需要对应不同的智媒产品。我们顺应形势,在今年的AI+智媒科技大会上提出“智媒云仓”这样一个概念。

“智媒云仓”是一个面向媒体机构、行业融媒、内容创作者等泛内容生产场景的云上“超市”,集成了热点监控、内容采集、协作管理、安全审核、智能发布、智能分发、多平台运营、智能考核等数十种应用场景,涵盖80多个细分需求。

融合3.0阶段,更多的是智媒生态的共享共赢

鲸平台:您如何看待媒体融合发展的1.0、2.0、3.0的变化?融合3.0智媒生态的共创方面,封面科技有怎样的规划?

徐桢虎:在媒体融合1.0阶段,很多媒体的发展是在做产品,运用互联网的形式来推出新的产品,通过产品创新来牵引传统媒体的转型。

媒体融合2.0阶段,很多走在前面的主流媒体开始建平台,建设一些自主可控的融媒平台,来实现媒体融合的功能和用户的汇聚。通过平台来沉淀用户、链接用户、服务用户。

媒体融合3.0阶段,更多的是智媒生态的共享共赢。媒体和媒体之间、媒体与用户之间、媒体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都在建立一些新的连接。包括现在最新的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会给智媒生态的每一个参与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在这次的科技大会上,封面科技和众多合作伙伴进行签约,共同围绕智媒生态建设,开启传播生态、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共创计划。

鲸平台:可否详细讲讲封面科技与中国航空报、辽宁日报、扬子晚报等6家单位共同发布“智媒体生态共创计划”?

徐桢虎:“智媒生态共创计划”是传播生态、技术生态和产业生态共创计划的一部分,希望汇聚更多的媒体力量,在社会治理的创新服务场景、智媒客户端的开放体系以及数字文化传播产业技术应用方面,共建智媒生态。

我们和每一个发起单位都有一些具体的合作场景,和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极光新闻是共建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场景;和兵团日报团炬客户端是共建AIGC的赋能媒体的内容创新;跟辽宁日报社是共建智媒客户端的开放体系;跟西藏传媒集团是共建数字文化传播产品与技术应用;与中国航空报是共建航空融媒数字化服务体系;跟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是共研基于传播大模型的智能应用研发与场景创新。

鲸平台:可否详细讲讲封面“智媒云”与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国内三家头部云厂商深度联动,构建“融媒大模型”的情况?

徐桢虎:大模型的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云服务商更多投入底层大模型的研发,而封面科技更关注大模型在媒体行业的场景应用。我们和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三家头部云厂商合作打造“融媒行业大模型”,是借助他们的基础大模型的能力,融合我们现在自有的媒体知识库,去构建一整套大模型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共创三个场景:智能创作、智能媒资、内容安全审核。

技术的发展将诞生新的商业模式

鲸平台:从媒体技术的角度看来,智媒在未来发展中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商业模式?

桢虎:从内容生产端来看,未来会出现一些超级智能的媒体助手。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会大大简化,你只需要简单给它交互几句,说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新闻、生成几张配图、需要经过怎样的安全审核、在哪些平台分发……AI会辅助你完成新闻的生产。

从内容消费端来看,会出现专属每个用户的个性化的信息助手。用户每天接收的信息都是定制化的,深度结合每个人的需求,这将会以商业付费的形式出现。

从跨行业的商业模式看,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容审核、内容分发这些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可以推广运用到其他行业中。文化数字化为融媒大模型找到了更多的落地场景。

国内的一些智媒市场生态,是由行业用户、行业解决方案、AI技术供应商等多种角色构成。其中,行业用户不光是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还包括教育、文旅、游戏这样一些泛媒体场景。这些行业用户,未来也会成为智能媒体解决方案的新用户。

鲸平台:AIGC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虚假信息的出现。您从技术的角度,有没有一些能够帮助记者分辨AI生成信息的方法?

徐桢虎:AI生成的文字,目前看来在行文的方式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方面,记者可以找寻高可信度的信源来进行交叉认证。另一方面,记者可以借助媒体自身的知识库,结合AI去做二次过滤。针对AI生成的图片和视频的分辨,目前在技术上也很难解决,更多需要把记者自身的判断和AI辅助认证相结合。

鲸平台:AIGC时代,对媒体从业者有怎样的建议?

徐桢虎:传媒行业在每一次科技变革中,都是走在前面的。从以前的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大模型,媒体行业都是新技术很重要的运用场景。AI技术发展迅猛,整个内容生产的过程、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只有主动去应对。

未来,人机的高效协作会很常见,需要我们积极地应对技术变化带来的新机遇,运用AI来辅助我们的日常工作,建议大家可以去增加一些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探索新的应用会对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此外,媒体工作者也要高度重视AIGC虚假内容的问题,包括算法的偏见、数据隐私、虚无主义等问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小心求证内容的真实性,不要盲目追逐热点。

103.93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