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里说:“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谋划。
越是聪明之人越懂得守拙,思维越出众,越慎言谨行。
可见,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地低调,也不是一味地张扬,而是拥有看透不说透的大智慧。
人这一辈子,先做人后做事,只有把人做好了,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
而真正厉害的人,身上都有着三个特点,为人真诚、善于反思、懂得藏锋。
1. 真诚之人,贵在守信
我们总以为,为人处世需要精明。可是,真诚,才是敲开他人内心的砖。
唯有真诚,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期,晋文公帮助周襄王安定王室。
周襄王便赏他阳樊、温、原、攒矛四邑,即四处封地。
四邑之中,只有原邑不愿归顺晋国,晋文公无奈起兵。
原邑的首领原伯贯为了抗拒晋军,便四处散播谣言。
欺骗原邑百姓说晋兵滥杀无辜,阳樊的百姓都被晋兵杀光了。
听闻晋兵如此凶残,原邑百姓勃然大怒,便纷纷武装起来,誓死保卫原邑。
晋文公和大将赵衰率兵前来,见原人同仇敌忾,心里暗暗吃惊,随即商量计策。
随后,晋文公便和原人约定,若三天之内晋军攻不下原邑,晋军则自动撤兵。
原邑军民不信其言,便拼死力战。
晋军攻到第三天,有原人偷溜到晋军营中,跟晋军说明誓死抵抗的缘由,并议定明晚偷开城门,迎接晋军入城。
晋军将领听闻喜讯,十分振奋,便不把之前约定之事放在心上。
晋文公却不以为喜,坚持依约撤兵。
次日一早,晋文公就传令军队,原邑百姓见状,欣喜不已。
此时,原邑中,有人传颂道:“晋侯宁失城不失信,真是少有的有道之君。有这样的君主治理原邑,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原邑百姓听后,便插遍降旗,出城追赶晋军。
晋文公和赵衰顺利收复原邑。
《止学》有言:“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勘验其德焉。”
有时,品行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权力和势力。
人品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守信。
做人,良心不能丢,诚信不能无。讲诚信者,才能深得人心,方可成事。
2. 成事之人,善于反思
如果说,真诚,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
那么,善于反思,则是以一个人成事的开端。
汉武帝时,公孙弘六十多岁才被征为博士。一上任便上书言事,对朝政之弊大加指责。
汉武帝并不看重公孙弘,他的谏言也没有下文,公孙弘为此十分沮丧。
一次, 汉武帝准备向西南扩张,同时,又收复了河南之地。
汉武帝便决定在河南建造溯方、沧海,两个郡城。
而公孙弘得知建造两郡的士兵、村民劳苦不堪,经深思熟虑后多次向汉武帝上书谏言。
汉武帝眼见公孙弘就一个问题频繁上书,便命中大夫朱买臣等人,就修建郡城的好处说服公孙弘。
面对朱买臣列举的多项好处,公孙弘不卑不亢地说:“鄙人,有眼无珠,竟不知道有如此好处。”
而后提出建议,希望先停下苍海郡的修建,全心全力把溯方郡建好。
汉武帝听后,觉得并无不妥,便同意了。
八十岁时,公孙弘终于丞相位上,哀荣无限。
要是公孙弘一味地横加指责,不懂变通,那他即使有才能,也不会被重用。
在《止学》里说:“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非圣贤,几乎人人都会犯错,认错而后改过,是人生中一门重要的课题。
只有做到勤于反省自己,才能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精进,超越自我。
一个人想要成事,就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有则虚心接受,无则加勉。
犯错误并不可怕,善于自我反思,最后才能成事。
成事之路,难免有风有雨,遇事,常反省,认清自己;
可是当一个人事业成功时,不应傲慢自大,而要懂得藏锋。
3. 藏锋之人,以屈为伸
有时,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才能保全己身。
北魏孝庄帝在位时,李元忠为南赵郡太守。
李元忠眼见时局动荡,权臣在朝,索性喝酒不止,每日皆醉。
他在任职期间没什么政绩,却也保全了自身。
孝庄帝被尔朱兆囚禁杀害后,李元忠见天下大乱,便放弃官职,暗中谋划讨逆大事。
不久,李元忠闻知,晋州刺史高欢出兵讨伐。
便坐着无棚车,提着一壶酒前去拜见高欢。
高欢设酒宴待客,而李元忠献上合纵连横之计。
随后,李元忠随高欢征战,尔朱兆等人一败涂地。
高欢控制朝中大权后,对李元忠论功行赏,赐给他侍中的高官。
而此时的李元忠又不问政事了,他天天喝酒,见了高欢也恭谨多礼。
高欢见他如此,内心十分满意和放心,更是打算任命李元忠为大将军。
面对儿子高澄的疑问,高欢感慨道:“李元忠若不这样明理知事,为父第一个就要除掉他了。”
面对一些人和事时,需要的不是言无不尽,而是看穿不说穿的智慧。
有时,看破不说破是一条保身之道。
《止学》有言:“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真正聪明的人,就越懂得沉淀自己的心,审时度势而行。
外表看似愚笨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看透不说透的大智慧。
结尾
《止学》中说:“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做人做事,若是一味地玩弄小聪明,势必会作茧自缚,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代价。
一个人想要成事,待人真诚是前提,善于反思是必备条件,最后有所成就也不能锋芒毕露。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才能赢得人心;善于自省才能在错误中得到成长,在反思中完善自我;“才高非智,智者弗显”懂得藏锋是一个人大智慧的体现。
人生之路,不能一味地前行,有时,要学会“知止”。
曾国藩把《止学》作为自己的处事绝学必读之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都离不开对“止”的研究。李嘉诚更是把“知止”两个字挂在办公室里,作为终身要义去践行。
《止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顶级成功者的秘诀。里面很多观点和真知灼见放在当代也不过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