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当前没有启用javascript,网站无法正常访问。请开启以便继续访问。对话媒体人|调查记者万佳丽:千万爆款流量密码——去老家“挖宝”_资讯_鲸平台
对话媒体人|调查记者万佳丽:千万爆款流量密码——去老家“挖宝”
2023.11.15 13:09 付潇阅

最近,有几篇“好稿”引起了鲸平台的关注,传媒圈的探讨:

《恒大汽车“救世主”吴楠背后的大佬圈‍》

《家乡投资卷入工程款拖欠纠纷,王文银和他的正威国际怎么了?》

中国经济周刊主编郭芳称,“(王文银这篇文章)是非常棒的一篇公司深度调查稿件!这家颇具争议的世界500强企业,一直戴着神秘面纱。在该公司爆出诸多负面传闻之后,记者实地调查了该公司的多个项目,采访了多方信源,揭露了该公司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为公众特别是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增量信息……无论对于市场及相关合作方还是监管方,这样一篇扎实的深度调查报道,都是极具价值的,尤其是在当下。‍‍”

让小鲸印象深刻的是,王文银这篇文章实拍了王文银老家(当地人称其为“庄园”)的豪华程度,还用卫星地图测绘工具大致算了院落面积(占地12亩以上);吴楠这篇文章牵引出了带主人公起家的重要女性,以及资本圈的错综复杂。‍

小鲸发现,财联社资深调查记者万佳丽做出过多篇脍炙人口、反响热烈的好稿,包括《承兴实控人罗静如何编织她的“资本局”?》以及全网点击超1600万的《上海富商密春雷“秘史”》系列调查文章。

这些好稿是如何诞生的?如何在“信息海”中捕捉线索,牵引出真相?小鲸与万佳丽聊了聊。

鲸平台:您如何“顺藤摸瓜”找出独家线索?

万佳丽:通常是通过筛查和分析海量的信息从中挖掘,与业内人士多交流也是常用的方法,常说的拿爆料反而我觉得是需要记者去警惕的一种信息来源方式。比如我以前做“罗静编织资本局”这篇稿子时,当时在财联社跟踪金融条线。我筛查了罗静在香港注册的全部公司,发现她早期与一名男性注册了多家公司。

按照我们对商业大佬习惯的了解,内地富豪早期创业的时候一般都会和自己的亲属共同注册企业,我猜测这名男性可能是罗静的丈夫。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找到他们早期有联系的公司所在的园区,联系上与这家公司有生意往来的人,最终确认二人就是夫妻,不过后来离婚了。然后再延着这条线找到她前夫在内地的公司办公地,就这样一步步地在这个选题上有了突破。

做“吴楠背后的大佬圈”这篇稿件时,我如法炮制,筛查了吴楠早期在内地注册的全部公司以及纽顿汽车美股的信息,从中挖出了一些独家的、此前媒体未公布的信息,比如吴楠与其母亲的亲属关系。

过程中我发现吴楠与一位女性曾共同出资成立过多家公司,我猜测这位女性是他的母亲或夫人,之后我又发现,二人都是天津人,那母亲的概率就更高,最终,我在美股公告中找到这位女性的姓名,并确认了他们的母子关系。

做调查记者就像做刑侦警察,要基于专业知识、生活常识去锁定一些点的线索,发现线索之间的关联,再以点连线,最终绘制出“真相”这张图。

鲸平台:您如何让受访对象分享出您想要的信息?

万佳丽:很重要的一点是,让采访对象放下戒备地与你畅聊。但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前提是记者自身需要展现出真诚,并且获取信息的原则是不会伤害到采访对象。比如,在第三方取证时,我会用一个轻松自然的方式切入话题。类似的,王文银老家是在“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河湾村,我让自己以一个游客的状态去和当地超市、小卖铺、老家邻居攀谈,“听说你们这里出过一个首富啊……他这么厉害啊”……中间停顿一下,看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愿意聊,那就多聊聊,如果对方很警惕,那就把话题扯开,等他放松下来再继续。不要过于强行地、直白地获取信息。

采访当事人时,千万不要刺激、挑衅对方,不要与被调查对象产生冲突。有些记者很犀利,直戳敏感点,最后矛盾升级成抢手机、抢摄像机……这样会让自身陷入危险,也问不出什么东西。我个人出去采访,尽量做到零事故、零冲突,实在要发生冲突那也是采访的最后一步了,对峙完就赶紧走人,用最快的速度离开对方的势力范围。

鲸平台: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万佳丽:其实前面说到的面对冲突的方式就是一种方式。但调查记者总是难以避免要做一些“揭人黑底”的工作,容易被人盯上,各种找你稿件中的漏洞。

记者自身在做选题的过程中要保持记者的理性。我刚做这行时,觉得所有人都是好人,尤其是看起来很可怜的人,觉得记者应该为这些可怜的人做点什么。但我也遇到过采访对象突然倒戈反过来骂你要你删稿的情况,被冲击过认知,逐渐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

要警惕爆料。来爆料的人,往往有目的性,他们可能一边和你“卖惨”,另一边去威胁对家。我现在接到爆料,会事先告诉爆料者,事情我了解了,不过我还要去收集更多证据,我最终写出来的东西,未必完全是你想看到的,甚至不一定是完全有利于你的,并且调查一旦开始就要以我做为记者的专业判断去进行,我不会受任何一方左右,你能接受这一点吗?

完全被某一爆料方主导的选题,不要做。

要保护个人隐私。我之前做“密春雷”系列选题期间,突然有警察数次登门我家,问了许多问题,还查我父母身份证等,当那段时间我不在家住。现在除了有必要知道我选题进展的编辑以外,我不会和任何人透露我在做什么选题,外出调查时,我也会时不时与领导、同事分享一些定位与图片,采访到有监控的地方,故意抬头露个脸.....都是为了留下我的“足迹”。毕竟绑架记者或者把记者关小黑屋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

做王文银这个选题时,稿子一发出去,我就离开了住处,日常基本是“游击战式工作”。

鲸平台:挖不出、连不上线索, 心态会崩吗?如何调节?

万佳丽:难免会的,尤其做这么大的稿子,花了那么多心血,不一定总能有突破,经常发生中途线索断掉的情况,这时候心态真的会有点崩。

或者调查出来的实际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也会让人“破防”,就可能整个稿子的逻辑、定调全要改。这时一定要遵循事实,敢于推倒重来,不要出于本能去牵强附会,去执着于自己最初的错误判断。

鲸平台:为何选择调查记者这样烧脑又有点危险的职业?

‍‍‍‍万佳丽:刚开始是误打误撞入了这行,但其实发现每个人走什么路最后都是性格使然,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了选择。我本科学经济学,硕士学金融,毕业以后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进金融机构工作。当时只是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比较有正义感、揭露黑暗,我喜欢写作,喜欢与不同人交流,又是财经相关的专业背景,性格上比较嫉恶如仇、理想主义,梦想做个伸张正义的侠客,执笔犹如仗剑,便进了报社,后来去了《中国经营报》深度报道专栏《等深线》。

说来也有趣,小时候第一个理想是当个国际刑警,觉得警察可以惩恶扬善,保护他人,为此还专门去学了跆拳道。长大后虽然没能实现当警察的梦想,但调查记者也是个符合我价值观和兴趣的职业。

但刚开始只是做金融条线的跑口记者,后来是在记者生涯里,认识了几位做调查的记者前辈,看到他们做出了包括赵薇黄有龙资本江湖,起底明天系、安邦系等系列调查稿件……我逐渐对这样的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断向他们学习,就这么入了调查记者的“坑”。

鲸平台:您会不会有事业倦怠期? 

万佳丽:会的,经常有啊。和家人吐槽——图啥呢?钱少事多,揭人黑料又不招待见,不干了不干了!我甚至觉得,从世俗意义上来讲,这份工作没啥太多优点,我也不推荐别人去当记者。

但我还是做到了现在,还是因为非常喜欢。我喜欢逐渐深入事件、抽丝剥茧地还原真相的感觉,仿佛在“破案”,这种感觉会给我带来沉浸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兴奋感,以及一种价值感。经常研究到凌晨,突然发现重大线索,兴奋得不得了!

62.59W+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