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v
在消费市场的喧嚣与变革中,餐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式面馆赛道看似传统,却也不断涌现出试图突破的势力。
近期,川渝风味面馆品牌“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本次IPO的募资用途为,拓展餐厅网络、扩大地理覆盖范围及加深市场渗透;升级整个餐厅网络的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及提高客户忠诚度等。
这看似是一场荣耀加冕的冲刺,实则背后满是发展的焦灼与迫切。在这个快节奏的商业时代,留给遇见小面的时间并不多,资本市场能否为其开启一扇通往辉煌未来的大门,亦或只是短暂的喘息之机,一切都有待时间的检验。
IPO前夜,不容忽视的隐忧
近几年,遇见小面曾凭借亮眼的营收增长数据与迅速扩张的门店规模,迅速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崭露头角。
招股书披露,遇见小面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4.18亿元、8.01亿元和11.54亿元。同期,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597.3万元、4591.4万元和6070万元。2023年开始,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遇见小面在短短三年间实现扭亏为盈,背后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让其上市前景平添变数。
一方面,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抢夺更多客源,遇见小面毅然选择了降价换量这一策略,但这种增长模式实则是饮鸩止渴。
招股书数据显示,过去3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持续下滑,分别为36.1元、34元、32元。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订单数量也有明显增长,分别为1416万单、2821.9万单和4209.4万单;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1822元、13880元、12402元。
降价换量策略虽在短期内刺激了订单量的大幅上扬,却导致单店营收下滑,也让盈利质量大打折扣。当市场上众多品牌纷纷以低价吸引消费者时,单纯的价格战只会让消费者的忠诚度变得愈发脆弱,一旦有更低价格的竞争者出现,顾客便极易流失,难以建立起稳固持久的消费粘性。
另一方面,遇见小面的债务压力已到了令人忧心的地步。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源于门店扩张过程中产生的高额租赁负债、设备采购费用,还与运营成本的刚性增长密切相关。
招股书数据显示,遇见小面流动负债总额从 2022 年的 2.51 亿元膨胀至 2024 年的 4.9 亿元,而流动资产总值仅为 2.48 亿元,流动比率低至 0.5,远低于安全阈值。这一数据表明,公司短期内偿债能力极为薄弱,一旦市场环境出现不利变化,资金周转便会陷入困境。
资本市场向来是残酷且现实的,它不仅看重企业当下的盈利表现,更关注其未来的增长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遇见小面而言,当下的降价换量、单店营收下滑、债务高企等问题,无疑给其上市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内忧外患,日子不好过
遇见小面怀揣着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的野心,却在资本大门前遭遇内忧外患的双重暴击。光鲜的招股书数据难掩背后的裂痕,食品安全的阴云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将其推向危机四伏的深渊。
一来,为确保出品质量,遇见小面实行“直营+特营”模式,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依旧不可避免,运营管理内忧浮现。
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与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两次处罚,撕开了遇见小面管理漏洞的一角:一是,通报其存在“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被要求责令整改;二是,指出其东直门分公司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给予警告处罚。
餐饮行业本就敏感,食品安全问题极易引发舆论风暴。比如:小龙坎曾因“口水油”事件声誉受损,海底捞“老鼠门”后用极致服务挽回口碑。如今,遇见小面计划大力扩张特许经营模式,而加盟门店的管理难度远超自营店,一旦食品安全问题在加盟店爆发,将如多米诺骨牌般摧毁整个品牌的根基。
二来,中式面馆赛道早已是一片红海,遇见小面在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大王、五爷拌面等众多强敌的夹击下,生存空间愈发逼仄。
和府捞面凭借“书房 + 面馆”的差异化定位,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五爷拌面以高性价比和快速扩张,迅速抢占下沉市场;李先生牛肉面大王凭借多年深耕,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牢固的品牌形象;遇见小面虽然拥有“网红头衔”却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竞争压力可不小。
在门店数量、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遇见小面也落后于头部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其竞争劣势。
据了解,和府捞面门店超过500家,而李先生牛肉面大王的门店目前已经突破1000家。而截止招股书提交日,遇见小面门店数量仅为380家。
不仅如此,遇见小面的门店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集中风险:380家门店中,广东省内就有250家,占比约为65.8%。其中广州有117家门店,约占门店总数的30.8%。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不仅限制了品牌的成长空间,还使其在区域市场饱和后,面临增长瓶颈。
面对内忧外患,遇见小面若想在资本市场和市场竞争中突围,必须痛定思痛,做出改变。破局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眼光下,遇见小面能否成功转型,化危机为转机,仍是一个未知数。
三驾马车齐发力,能破困局吗?
在中式餐饮行业激烈的角逐中,遇见小面怀揣着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的野心,试图以“下沉低线市场、探索海外市场、加大特许经营”三驾马车驱动增长。然而,这三驾马车究竟能否拉动其实现可持续增长,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首先,下沉市场向来被视为餐饮企业的新增长点,遇见小面也试图抓住这一机遇,加速在低线城市布局,然而下沉市场并非想象中的“遍地黄金”。
下沉市场的消费习惯与一二线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低线城市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遇见小面此前通过降价换量的策略虽能吸引部分客源,但不是长久之策。此外,当地特色面馆、夫妻小店凭借低廉的运营成本,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遇见小面若继续以价格战入局,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其次,遇见小面将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视为新的增长极,计划大力拓展海外门店。
据招股书披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遇见小面计划于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新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
然而,餐饮行业出海面临着文化差异、政策法规、消费习惯等多重障碍,而遇见小面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经营经验不足。此外,海外市场的运营成本远高于国内,遇见小面本身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海外扩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有,遇见小面试图通过加码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快速扩张,不过特许经营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管理隐患。
目前,遇见小面的投诉中就暴露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随着加盟店数量的快速增加,若不能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些问题将被放大。加盟店的运营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或服务质量下滑,将直接影响品牌声誉,对整个品牌造成致命打击。
在资本市场的赛道上,耐力比拼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稳健的步伐和清晰的战略规划。遇见小面的三驾马车战略,看似全面且充满野心,但每一个方向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考验遇见小面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